多部门联合深化跨境贸易便利化改革

在7月29日的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经济参考报》记者获悉,围绕进一步深化跨境贸易便利化改革,海关总署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等十余个相关部门联合部署,从进一步优化通关全链条全流程、降低进出口环节费用、提升口岸综合服务能力、改善跨境贸易整体服务环境、加强口岸跨境通关合作交流等五个方面推出二十七项细化举措,进一步优化口岸营商环境。

海关总署党委委员、国家口岸管理办公室主任黄冠胜表示,近年来,口岸管理相关部门和地方政府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采取一系列硬招实招,推动我国口岸营商环境持续优化,跨境贸易便利化水平逐年提升。“跨境贸易”指标全球排名由2017年第97位大幅提高到2019年的第56位,其中在进出口均为海运方式的经济体系中我们排名是全球第7位。

“我们工作中仍然存在一些‘堵点’‘痛点’和‘难点’,亟须统筹推动解决。”黄冠胜强调。他指出,海关总署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交通运输部、商务部、卫生健康委、人民银行、税务总局、市场监管总局、银保监会、铁路局、民航局和国铁集团等相关部门作了深入研究和措施细化,推出系列举措。

来源:经济参考报

变异毒株下中国如何外防输入?官方:继续严格限制非紧急、非必要人员跨境流动

中新社北京7月30日电 (记者 李京泽)当前,境外疫情持续蔓延,新变异毒株在多国加速传播,中国面临的外防输入形势严峻。中国国家移民管理局新闻发言人陈杰30日在介绍下半年外防输入方面的打算时表示,将继续严格限制非紧急、非必要的人员跨境流动。


当日,国家移民管理局召开新闻发布会,发布2021年上半年移民管理工作主要数据。陈杰指出,当前境外疫情反弹明显,外防输入面临严峻的形势。国家移民管理局密切关注全球疫情走势,在总结前期工作经验基础上,将持续动态调整政策措施,进一步织密筑牢外防输入防线。


一是继续严格口岸边境管控。在空港口岸,对重点航班实行专区查验;在海港口岸,对出入境船舶及其船员采取非必要“不登轮、不登陆、不搭靠”措施;在陆地口岸,严格执行“客停货通”政策;在边境一线,严密巡查封控,保持最高等级防控,坚决把疫情防在一线、堵在境外。


二是继续严格限制非紧急、非必要的人员跨境流动。进一步加强宣传引导,严格审批签发普通护照和内地居民出入境通行证件,对非必要非紧急出境事由暂不签发普通护照等出入境证件。


三是继续严厉打击跨境违法犯罪活动。深入开展集中打击妨害国(边)境管理犯罪专项斗争,打团伙、摧网络、断通道,严惩“偷引带”人员,防止疫情由非法入境人员输入境内。


四是加强与周边国家(地区)的移民执法合作。通过与陆地毗邻国家(地区)的边防、出入境和移民管理部门开展非接触式会谈会晤以及联合巡逻、联合演练,共同强化口岸边境防控,严打严防非法越境及各类违法犯罪活动,确保外防输入始终严密有序。


对于外国人来华政策,陈杰说,我们将继续认真贯彻落实“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策略要求,严格疫情防控措施。同时,对确有需要来华进行经贸、科技等活动的人员和具有紧急人道主义原因的人员提供入境便利。我们将根据疫情形势变化,协同有关部门适时调整出入境管理措施,一有新的安排将及时对外公布。(完)


来源:中国新闻网

绿色低碳转型 能源产业结构调整加快

作为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抓手,全国碳市场自7月16日启动上线交易以来备受关注。据统计,全国碳市场碳排放配额首周(截至7月23日)总成交量483.30万吨,总成交额24969.68万元。生态环境部新闻发言人刘友宾日前表示,总体来看,全国碳市场启动上线交易以来,市场交易活跃,交易价格稳中有升,市场运行平稳。

随着全国碳市场的建立和不断完善,后续包括石化、化工、建材、钢铁等更多高排放行业将逐步纳入。与此同时,央地近期密集发文部署更多绿色低碳转型举措,助推我国能源产业结构加快调整,目前多行业正通过技术升级创新逐步实现低碳甚至零碳排放。

碳市场交易价格稳中有升

据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的数据,全国碳市场碳排放配额上周最高成交价61.07元/吨,最低成交价52.08元/吨,上周五(7月23日)收盘价为56.97元/吨,较7月16日上涨11.20%。

7月21日,中国石化完成全国碳市场首笔大宗协议交易,从华润集团买入10万吨全国碳市场碳排放配额。根据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的成交数据,这笔交易为全国碳市场正式上线以来首笔大宗协议交易,成交金额为529.2万元。

业内人士指出,当前仍有不少企业处于碳交易摸索阶段,还在积累经验,随着企业参与度不断提高,市场活跃度有望提升。

对于碳价走势,业内普遍预计将保持上涨。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助理研究员赵越分析说,为体现以提高碳排放配额价格而增加碳排放成本的市场属性,我国的碳交易市场配额价格也将随着“双碳”目标的临近而上涨。届时,可再生能源的价格优势将进一步体现。

多举措推动绿色转型

碳达峰、碳中和无疑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在碳市场落地基础上,近期多部委密集发文部署更多绿色低碳转型举措。

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支持新建一批循环经济示范城市、示范园区。支持开展低碳城市试点,积极推进近零碳排放示范工程,开展节约型机关和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绿色建筑等创建行动,鼓励绿色消费和绿色出行,促进产业绿色转型发展,提升生态碳汇能力。

国务院国资委秘书长、新闻发言人彭华岗日前表示,国资委将指导中央企业严格控制化石能源的消费,积极发展非化石能源,因地制宜地开发水能,加快发展风电、光伏发电,积极有序发展核电。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统筹推动氢能的“制运储用”全链条发展。

地方层面也举措不断。例如,浙江出台《浙江银行业保险业支持“6+1”重点领域 助力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方案》,重点围绕能源、工业、建筑、交通、农业、居民生活等六大领域以及绿色低碳科技创新,明确时间表、路线图和具体工作举措。从支持绿色产业发展、完善绿色金融服务机制、强化转型期金融风险管理、加强数字化改革引领、推进行业自身建设等五大路径出发,确定20条重点任务,形成38项重点领域的差异化金融支持具体举措。

宁夏开展碳排放分布及行业特征摸底调研,强化重点碳排放区域、行业、企业管控,通过强化企业碳排放报告管理,推动企业能源和碳排放管理体系建设,推广低碳新工艺、新技术,推动工业领域煤炭高效利用和电能替代,协同推进温室气体减排,探索企业资源降碳的激励机制,鼓励高碳排放企业开展碳达峰的研究。

能源产业结构调整加速

随着全国碳市场的建立和不断完善,后续将有包括石化、化工、建材、钢铁等更多高排放行业逐步纳入。在此背景下,我国能源产业结构调整也在加快进行。

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使解振华日前表示,我国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将很快发布,将在各主要领域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助力加速中国绿色低碳转型和创新。据悉,其主要内容涉及优化能源结构、控制和减少煤炭化石能源、推动产业和工业优化升级以及遏制高能耗、高排放行业盲目发展等。

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各行各业都在明确相关路径,已取得一些成效。

火电行业作为排放大户,积极通过技术创新减少排放。例如,重庆富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储量大、价格低的低阶粉煤为基础原料,通过富氧燃烧节能减排耦合煤炭分级分质高效利用综合生态产业链技术制取清洁能源——干馏煤气+水煤气,结合IGCC系统以混合煤气为燃料,以利用纯氧与循环烟气形成的混合气体替代原有空气供混合煤气燃烧进行零碳发电,实现电力、煤焦油、一氧化碳母料等能源清洁生产、能源产品与碳脱钩。

钢铁行业方面,《钢铁行业碳达峰实施方案》初稿已初步完成,全国237家企业约6.5亿吨粗钢产能已完成或正在实施超低排放改造。

石化行业中,中国石化日前宣布将开启百万吨级CCUS(碳捕集、利用与封存)项目建设——齐鲁石化-胜利油田CCUS项目,涵盖碳捕集、利用和封存3个环节,建成后将成为国内最大CCUS全产业链示范基地,为国家推进CCUS规模化发展提供应用案例。这标志着我国CCUS项目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对有效提升碳减排能力、搭建“人工碳循环”模式具有重要意义。

来源:经济参考报

“大湾区组合港”开足马力 半年吞吐量近1.5万标箱

记者从深圳海关了解到,今年以来重点项目“大湾区组合港”马力十足、动能强劲,交出了一份不错的“增量”成绩单。据统计,顺德新港、北滘两条航线运作半年多来吞吐量近1.5万标箱,参与企业数、出口货值不断增长,目前顺德两港口超过85%的货柜选择以组合港模式进出口。

粤港澳大湾区组合港项目,是深圳海关推进粤港澳大湾区港口建设、促进深圳港加快发展的重点项目。依托区块链、物联网等底层技术,通过海关监管流程优化,实现湾区沿海沿江分属不同关区的港口可共享港口代码组成一个“湾区组合港”,货物在各码头间直接通过水路调拨,24小时运输不停歇。

2020年11月,首个试点项目“深圳蛇口—顺德新港组合港”正式启动,通过两个直属海关的协同监管,支持大湾区沿海的枢纽港和内河支线港一体化运营,企业可在支线港口一次性办结通关手续,由驳船运送到枢纽港口换装大船出海,大幅压缩通关时间和成本,对港口企业、船公司、生产企业等各物流链上下游参与方来说无疑是一项重磅利好。

美的集团旗下绝大部分制造工厂坐落于北滘镇,是北滘港的出口“大户”。美的报关公司关务张经理表示,“目前集团公司大部分的出口家电均选用组合港模式出口,物流整体时长由过去的5-7天压缩至2天,企业的仓库周转效率也得到了提高,此外,组合港模式下还能免除舱单录入费用,仅此一项全年即可节省费用超60万元,企业非常受益。”

受珠三角水网航道水深、桥梁限高等因素限制,大型国际货轮无法直接驶入珠江水道,货物须先运至深圳西部港区进行转关。“大湾区组合港”模式让进出口货物直航模式变成可能,珠三角货主可直接对接枢纽港的大船,码头自主安排港口间的调拨。招商局港口(华南)营运中心首席执行官刘彬表示:“该模式下,港口可以更加灵活地调配资源,大幅提高码头场地和集装箱周转效率,码头的堆存压力得到了有效缓解,有更多的货物吞吐,相当于码头的堆场实现了物理上的扩展。”

珠三角区域港口林立,各港航发展并不均衡,以流程优化、科技创新实现海运港口和内河码头监管协同,打造优势互补、互惠共赢的现代化港口群,是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提升城市能级的必然选择。

为让更多企业享受到改革红利,深圳海关进一步响应业界需求,今年3月,开通“深圳蛇口—顺德北滘”组合港,家电制造业重镇北滘镇企业在“厂门口”就能搭上组合港的“直通车”,实现“广货出海”江海物流无缝衔接。

下一步,深圳海关将积极发挥开放先行的优势,加速“大湾区组合港”模式拓点延线成网,形成大湾区水运“一盘棋”的全局效应,对接全球互联互通大格局,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粤港澳大湾区现代化通关新模式。

来源:南方日报

政策利好纷至 5G规模化应用加力提速


5G规模应用将进一步扩容提速。《经济参考报》记者获悉,目前全国5G应用创新案例超过1万个,数量和创新性均处于全球第一梯队。下一步更多政策利好将持续加码,包括增强关键产业环节的供给能力,发挥工业、交通、能源等各行业龙头企业引领作用,树立一批高水平应用标杆,发挥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等区域的产业集聚效应,建设一批行业特色应用集群等。与此同时,基础电信企业也进一步敲定施工图,明确5G网络规模部署时间表,加快5G在工业互联网、智能采矿、智慧港口等重点领域的应用落地。

5G融合应用赋能强劲

位于深圳西部港区的妈湾港,改造前这里一直是散杂货码头。过去,场桥工人每天要在30米高空上的驾驶室连续工作8个小时,时刻低头观察下方让大部分工人患有颈椎病等职业病。如今在大带宽、低时延的5G技术赋能下,工人坐在智能远控中心就可以同时控制6台场桥,作业效率大幅提升。在智能巡检上,5G巡逻机器人搭载有高清摄像头以及特殊的传感器,可以实现一键远程操控的立体巡逻,实时回传信息,提升港区安防能力。

在比亚迪总装车厂,5G技术正赋能老旧工厂数字化升级。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工厂落地了13项“5G+工业互联网”融合创新应用,实现精益化生产和柔性制造,生产效率提升25%。其中通过5G一屏感知、5G+AI车窗合规检测等应用方案,车窗涂胶不良品流出由原来每月1-2例降到零;5G+AGV智能物流助力物流效率提升15%。

5G融合应用正加速赋能实体经济。工信部数据显示,目前全国5G应用创新案例超过1万个,其中全国“5G+工业互联网”项目超过1500个,138个钢铁企业、194个电力企业、175个矿山、89个港口实现5G应用商用落地。此外,全国已有超过600个三甲医院开展5G+急诊急救、远程诊断、健康管理等应用。

“5G作为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发展的重要方向,将与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结合,构建数据要素更快速可靠流通的信息‘大动脉’,释放数字对经济发展的放大、叠加、倍增作用,优化技术、资本、人才等要素配置,赋能经济高质量发展。”在日前召开的全国5G行业应用规模化发展现场会上,工信部党组书记、部长肖亚庆表示。

工信部信息通信发展司司长谢存介绍,5G商用两年多来,在技术标准、网络建设和产业发展等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为5G应用奠定了坚实基础。我国5G应用已经实现了从“0”到“1”的突破,在工业、能源、交通等多个先导行业率先落地。


多方支持持续加码

当前我国正处于5G规模应用发展的关键阶段,从部委到地方正展开密集部署。

近日,工信部等十部门正式发布《5G应用“扬帆”行动计划(2021-2023年)》,重点推进5G在工业互联网、车联网、智慧港口、智慧采矿、智慧教育、智慧医疗等15个行业的5G应用,通过三年时间初步形成5G创新应用体系。其中到2023年,大型工业企业的5G应用渗透率超过35%,电力、采矿等领域5G应用实现规模化复制推广。每个重点行业打造100个以上5G应用标杆。

地方层面,广东将充分发挥5G对数字经济发展的先导带动作用,推动5G在工业、教育、医疗、农业、交通运输、能源等领域深度融合应用,提升产业链数字化水平。日前发布的《山西省信息通信业“十四五”发展规划》提出,推进信息通信技术与垂直行业深度融合,聚力打造能源、交通、文旅、教育等重点行业5G应用示范项目。

作为5G应用落地的关键一环,基础电信企业也在加大布局。记者了解到,中国移动将实施5G行业应用“绽放”计划,推广场景化标准化解决方案,到“十四五”末,力争5G应用覆盖超百万家企事业单位。中国电信、中国联通将进一步聚焦工业互联网、智慧港口、智能采矿等重点行业,加快5G应用复制推广。

此外,支撑5G应用的基础设施建设也将进一步增强。中国移动计划到年底建设5G基站超过70万个,基本实现全国市、县城区及重点乡镇、重点区域良好覆盖。中国电信预计到今年年底,5G共享基站规模将突破70万个。中国联通计划2023年完成5G网络规模部署,实现市区、高速公路、铁路、重点县城和大乡镇等区域的5G网络覆盖。中国铁塔则将打造“数字塔”,通过5G的应用,发挥200万座铁塔中高点位视频信息及数据服务的功能,为各行各业服务。


促规模应用将进一步发力

需要看到的是,总体上5G应用仍存在产业短板尚待补齐、应用带动效应不足、应用生态需加快成熟等问题。

谢存表示,当前我国5G发展已走在世界前列,5G应用无现成经验可以借鉴。5G总体上仍处于发展初期,与行业融合是一个渐进过程,需要遵循从试点示范到规模推广再到大规模应用的规律,充分认识5G应用发展的复杂性和艰巨性。

记者获悉,工信部将加大政策布局力度,进一步推动5G应用规模化发展。坚持需求导向,发挥工业、交通、能源、医疗、媒体等各行业龙头企业引领作用,带动产业链上下游深度探索行业需求和应用场景,打造行业领域特色应用场景和标杆高水平示范项目。建设一批行业特色应用集群,发挥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等区域的产业集聚效应,推动建设一批5G融合应用产业基地。

在增强产业支撑能力上,将针对芯片、模组等制约规模化应用的关键环节,加大资金、税收等政策支持力度。进一步提升5G网络的支撑能力,坚持适度超前、以建促用、建用结合的原则,紧贴行业和市场需求,实现深度覆盖和按需覆盖;推动5G行业虚拟专网规模化发展,加快端到端网络切片等新技术成熟商用。同时加强应用安全保障能力,加强5G融合应用的网络安全和重要数据保护,实现5G发展与安全相同步。

值得关注的是,不同于消费互联网应用,5G应用的主战场在赋能实体经济、赋能千行百业上,需要产业链上下游多方主体间广泛参与和政府部门间通力协作,开展“团体”合作。对此,工信部将进一步打好“团体赛”,加强跨部门、跨行业、跨领域联盟和行业协会开展广泛的行业协作和对接合作。进一步建立商业模式,构建开放创新竞争的市场环境,吸引社会各方和资源投入,激发5G应用市场主体活力。

来源:经济参考报

政策密集出台 储能产业发展加速

储能领域相关政策频频出台,正在推动商业模式日趋完善和产业链日臻成熟。27日,受大盘影响,截至收盘,申万储能设备板块跌1.60%,成分股大面积普跌。不过从板块阶段涨幅来看,近5日上涨3.37%,近20上涨12.55%,今年以来涨幅超过50%。

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发布推动新型储能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以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为目标,将发展新型储能作为提升能源电力系统调节能力。具体目标为:到2025年,实现新型储能从商业化初期向规模化发展转变。其中,装机规模达3000万千瓦以上。到2030年,实现新型储能全面市场化发展。

此外,发改委近日还表示,坚持储能技术多元化,推动锂离子电池等相对成熟新型储能技术成本持续下降和商业化规模应用,实现压缩空气、液流电池等长时储能技术进入商业化发展初期。

储能是新能源领域的一个重要细分领域,广泛应用于工业、商业和家用领域。从板块内上市公司业绩层面来看,目前已有多家上市公司上半年业绩预增。其中,易事特公告称,预计上半年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042亿元至2.413亿元,同比增长10%至30%;科华数据预计上半年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783亿元至2.161亿元,增幅为65%至100%。

广发证券分析指出,双碳目标下,储能市场面临高成长性、高确定性。随着2020年以来储能系统成本快速下降叠加支持政策密集出台,行业迎来三大变局:新增装机向电化学储能靠拢、应用场景向发电侧与电网侧靠拢、商业模式从单一向多样化扩张,储能商业化、规模化拐点渐行渐近。其中,电源侧储能短期以消纳弃风弃光、新能源强制配储为主,长期有待成本下探与模式延展补偿收益;电网侧储能随电力辅助服务市场化改革而逐步兴起,驱动需求扩张;用户侧以工商业和家庭储能削峰填谷为主,充换电站、5G基站、数据中心等高耗能行业配储降低用电成本。与此同时,储能产业链日臻成熟,龙头效应展现,储能电池和储能变流器有望率先受益于储能需求的快速增长。

来源:经济参考报

广东上半年空气质量同比反弹

将治理和监管涉VOCs重点行业

7月27日,省生态环境厅通报今年上半年广东环境治理状况。记者从会上获悉,今年上半年全省空气质量同比变差,仍有3个劣Ⅴ类水质断面,全省将重点治理和监管涉VOCs重点行业,并提高生活污水收集率。

全省空气优良天数比例降3%

“今年上半年,全省21个地级以上市空气质量同比下降。”省生态环境厅生态环境监测处处长林文介绍,除一氧化碳下降外,其他污染物浓度呈上升趋势。全省、珠三角、粤东、粤西、粤北的空气优良天数比例(AQI达标率),同比均有不同程度下降,其中珠三角地区降幅较大。

监测显示,全省AQI达标率为94%,同比下降3个百分点;珠三角地区AQI达标率为90.8%,同比下降5.2个百分点。其中,全省细颗粒物(PM2.5)平均浓度为24微克/立方米,同比上升9.1%;全省臭氧(O3)评价浓度为142微克/立方米,同比上升15.4%,臭氧作为全省首要污染物的比例达到68.8%。

水环境方面,今年1—6月,地级以上市在用集中式饮用水源(77个)、县级集中式饮用水源(83个)水质均保持100%达标。

另外,广东“十四五”地表水国控断面调增至149个,在今年上半年,149个断面中水质优良率(Ⅰ—Ⅲ类)为85.2%,同比下降1.4个百分点;劣Ⅴ类占2%,同比上升0.7个百分点,劣Ⅴ类断面为3个点位。与国家拟定的“十四五”末目标优良率91.3%、劣Ⅴ类比例0%相比均有差距。

臭氧是空气质量反弹根本原因

广东空气质量同比下降问题受到关注,省生态环境厅大气环境处处长张瑞凤表示,全国空气质量在上半年均有一定程度反弹,总体看南方地区的反弹幅度比北方高。

张瑞凤介绍,今年广东工业源特别是高排放工业污染物排放量,比去年和2019年有较大增幅,污染物总量明显增加。其中,在对空气进行溯源追踪后发现,空气中的VOCs(挥发性有机物,生成臭氧的重要前体物)浓度在增加,“超标天数中以臭氧为首要污染物的比例很高,也是今年空气质量反弹的一个根本原因。”

另外,今年全省能耗强度、能源消费增幅较快,同时气温偏高、降雨偏少,气象条件不利,也是导致空气质量下降的原因。

张瑞凤表示,接下来将重点治理和监管重点行业,特别是加快推进钢铁行业的超低排放改造,推进水泥、玻璃、陶瓷等涉VOCs重点行业治理。

须提高生活污水收集率

水环境方面,目前3个受关注的劣Ⅴ类断面均为氨氮超标,其中深坑断面超标0.42倍,青洋山桥断面超标0.94倍,茂名石碧断面超标0.51倍。

“3个断面的主要污染因子是氨氮,主要以生活源和农业面源污染为主。”省生态环境厅水生态环境处副处长黄仙明介绍,接下来将推动完善污水处理厂管网,目前广东污水处理能力和管网建设长度是全国第一,但污水有效收集率在全国还不是领先水平,因此接下来的重点是要提高生活污水收集率。

今年以来枫江流域污水处理能力增加5.1万吨,总处理能力已达到38万吨。同时今年新增70公里管网,累计达930公里。而揭阳青洋山桥断面,今年来新增污水处理能力15.7万吨,总处理能力达到44.45万吨,同时今年新增145公里农村截污管网、117公里雨污分流管网和56公里的市政管网,累计长度达到3770公里。

“5、6月数据显示,两个断面的氨氮基本达Ⅴ类,这说明污水处理设施对水质改善起到了关键作用,下一步要继续紧盯污水收集率不高的问题,推动厂网同步建成、使用,让污水处理能力发挥污染减排更大效果。”黄仙明说。

来源:南方日报

开拓大湾区市场的“百宝箱” 中山港资企业对GoGBA港商服务站设立充满期待

“中山与香港地缘相近、人缘相亲、文脉相通,随着GoGBA港商服务站的设立,两地企业的合作将会更加紧密,越来越多的港资企业会选择投资中山。”中山市尊宝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邝庆泉表示。

记者获悉,近日,在市商务局推动下,促成香港贸易发展局中山市外商投资企业协会签署合作协议,在中山设立“GoGBA港商服务站”,为港企开拓大湾区市场提供商务支持,在中山投资的港资企业及中山市外商投资企业协会负责人认为,港商服务站将成为香港企业开拓大湾区商机的“百宝箱”。


以中山为据点进一步拓展国内外市场

说起GoGBA(走进大湾区)港商服务站(中山站)的设立,邝庆泉董事长提高嗓音,微笑着说:“这是一个不错的决定,对投资中山的港资企业来说,期待能享受到多方面的服务。”他表示,港资企业不熟悉内地的法律、市场、资源和营商环境,到中山投资,首先要了解内地的法规流程,如设立企业前的登记注册、税务登记、水电开通等相关流程,应该找什么部门的什么科室办理,港商服务站能更有针对性地服务已经在中山投资的港资企业和未来到中山投资的港资企业,帮助企业节省更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其次是人才政策,港资企业到中山投资,更多的人才要在本土引进,希望港商服务站能实现港企与优秀人才的无缝对接,并针对港资企业员工在中山发展有相关政策支持,包括医疗、教育等。

1992年,中山市尊宝实业有限公司从外地迁入中山,2011年,占地138亩的新工业园区在西区投入使用,将原来南头镇等镇街的三个工厂搬入工业园,公司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2013年,一直从事灯饰生产和出口的尊宝实业利用香港便利的国际贸易条件,开始探索葡萄酒的业务,主营中高端葡萄酒,并于2015年进口第一个货柜,葡萄酒价格从几十元到几万元不等。

邝庆泉坦言,当初到内地投资,最大的困扰是内地和香港法律法规的不同,投资者需要学习内地的法律知识,才能更好地与政府部门有效沟通。来中山打拼二十多年,感受到中山交通、营商环境的巨大变化。“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和深中通道的建设,中山的地理位置进一步凸显,投资机会越来越多,以中山为据点辐射大湾区变得越来越方便;同时,国内市场潜力很大,公司将不断进行产品创新,生产出更贴近国内消费者喜好的产品,实现内外销‘两条腿’走路。”

中山区位优势成吸引港商重要因素

近年来,香港地区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企业投资中山热情高涨,香港地区在我市实际使用外资的比例中占比较大,全市4000多家外商投资企业中,来自香港地区的超五成。2020年中山新签港商直接投资项目231个,实际使用外资额284790万元人民币。2021年1-5月,中山新签港商直接投资项目93个,实际使用外资额69594万元人民币。目前,中山港资企业涵盖制造业、信息业和金融业等多个领域,是中山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市商务局负责人表示,中山外向型经济特点明显,将进一步推动中山与香港两地在产业融合、商贸平台推广、科技创新和青年创业等方面进行深度合作,促进中山开放型经济迈上新台阶,助力中山经济高质量崛起。


香港贸易发展局负责人表示,中山位于粤港澳大湾区中心地带,毗邻港澳广深,作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重要节点城市,随着深中通道的建设,近年来正发挥自身产业链齐全的优势,与香港等中心城市开展产业对接;港商服务站的设立,既拉近了两地企业心理上的距离,更重要的是消除了港资企业投资大湾区的后顾之忧,相信未来几年会有更多的伙伴加入中山这片投资热土。


中山市外商投资企业协会王世民会长表示,中山作为大湾区建设中重要的交通枢纽城市,多年来已经有不少长期在中山发展的港资企业,相信中山港商服务站设立后,将来在多方的指引下能够收集更多资讯,提供如企业落户、合作对接等多方面的咨询服务,支持港资企业开拓大湾区商机。

来源:中山日报;图源:中山手机台app

国办印发《意见》助推外贸发展: 促进中小微企业借船出海

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印发《关于加快发展外贸新业态新模式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从五个方面部署20项重点工作。

一是积极支持运用新技术新工具赋能外贸发展。推广数字智能技术应用。完善跨境电商发展支持政策,扩大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试点范围。培育一批优秀海外仓企业,鼓励传统外贸企业、跨境电商和物流企业等参与海外仓建设。完善覆盖全球的海外仓网络,提高海外仓数字化、智能化水平,促进中小微企业借船出海,带动国内品牌、双创产品拓展国际市场空间。

二是持续推动传统外贸转型升级。提升传统外贸数字化水平,支持中小微企业创业创新。优化市场采购贸易方式政策框架,提升市场采购贸易方式便利化水平。支持各试点区域因地制宜探索创新,更好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三是深入推进外贸服务向专业细分领域发展。进一步支持外贸综合服务企业健康发展。提升保税维修业务发展水平,支持综合保税区、自贸试验区内企业开展保税维修。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发展离岸贸易。支持外贸细分服务平台发展壮大,鼓励外贸企业自建独立站。

四是优化政策保障体系。创新监管方式,引入“沙盒监管”模式,推动部门间数据对接。落实财税政策,优化相关税收环境。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加大出口信用保险对海外仓等外贸新业态新模式的支持力度。便捷贸易支付结算管理,深化贸易外汇收支便利化试点。

五是营造良好环境。维护良好外贸秩序,探索建立信用评价体系,保护公平竞争。推进新型外贸基础设施建设。加强行业组织建设和专业人才培育。深化国际交流合作,积极参与外贸新业态新模式的国际规则和标准制定,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跨国物流等领域国际合作。

来源:南方日报

海运护航经贸复苏 “新基建”渐成新引擎

今年7月11日是第十七个“中国航海日”。“中国航海日”活动组委会日前发布的《2021年中国航海日公告》称,我国约95%的国际贸易货物量是通过海运完成的,海运在保障国际物流供应链畅通、促进世界经贸发展、维护国家海外权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2021年中国航海日主论坛以线上形式举行。相关专家学者齐聚“云端”,就中国航运业发展情况、如何实现航运业高质量发展,以及航运业未来的发展趋势等相关问题发表了观点。

交通运输部副部长兼中国海上搜救中心主任赵冲久介绍说,航运业是服务内外经济循环、促进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桥梁和纽带。七十多年来,我国航运业经历了从“瓶颈制约”到“初步缓解”,再到“基本适应”和“部分领域适度超前”的奋斗历程,我国已成为具有影响力的航运大国。

面对疫情带来的困难和挑战,赵冲久表示,航运业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发力:一要攻坚克难,保障国际物流供应链安全稳定畅通,当好对外开放合作的“主力军”,增强全球航运资源集聚和要素配置能力;二要补齐内河航运基础设施短板,推进航运业统筹融合发展,推进运输结构调整,深化改革创新;三要坚持创新引领,加快航运数字化转型,推进全面绿色转型,实现高水平安全与高质量发展良性互动;四要继续弘扬丝路精神和航海精神,不断丰富航海精神谱系内涵,传承发扬航运历史文化,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大军。

图片

“海运对我国经贸复苏发挥着强大的支撑作用。”中国远洋海运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许立荣介绍说,去年受到疫情冲击,在全球经济萎缩的背景下,海运承担了我国绝大部分的外贸货物运输量,为我国实现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增长贡献巨大。

交通运输部水运科学研究院院长费维军认为,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构建“双循环”发展新格局要求进一步发挥水运新优势,需要做到以下几点:发挥内河航道与沿海水上通道的“黄金水道”功能,使其成为内循环发展的大动脉;巩固远洋航运在支撑高水平对外开放和维护国际供应链稳定的地位和作用,使其成为外循环发展的大通道;提升港口现代化管理与服务水平,大力发展多式联运,使其成为双循环联动发展的大枢纽。

图片

中国交通建设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彤宙表示,我国航运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时代已经过去,以现代科技特别是新一代信息科技为支撑,以智慧港口、智能航运、绿色航道为代表的航运“新基建”,逐渐成为推动航运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沿海港口进入了结构优化、功能拓展、科技创新和软实力强化的重要阶段,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国际枢纽港口成为新目标,以自动化集装箱码头为重点的智慧港口建设成为主流。

来源:中国贸易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