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加速中国企业数字化变革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融合成发展新动能

在面对疫情不确定性挑战中,中国企业何以凸显韧性?梳理《财富》世界500强排行榜不难看出,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融合发展,正成为中国企业创新发展的新动能,如以美的、华为、广汽为代表的数字化程度较高的制造企业排名稳定上升,而房地产、家电等传统家居产业,整体上告别了过去高速增长时代,加快科技化转型。

疫情下逆势增长 生物健康企业排名整体上升

在2020年突如其来的疫情中,生物医药与健康企业更显韧性。医药健康领域企业整体表现亮眼,全球共有37家涉及医药健康相关领域企业上榜,7家为首次上榜,且排名上升显著。以中国上榜企业来看,华润公司排名69位,上升10名;中国国药集团、上海医药集团也各前进36位。

在国际药业巨头方面,美国知名老牌药品零售企业CVS Health排名上升到第7名。罗氏、诺华、默沙东、艾伯维等知名药企排名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上升。记者统计发现,去年上榜的30家医药健康领域企业,超过80%排名均在上升。

疫情对人们健康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但疫情也推进了企业创新科技的加速,改变着人们对于健康的认知。

数字化成效凸显 制造业向产业链高端攀升

当家电产品下线之后,迎接它们的并不是仓库,而是直接被带到指定站台的指定物流车上;连同其他产品一起汇合,驶向共同的旅途。在美的顺德工厂,数字化的变革实现了订单驱动,美的从原来超过2000个全国仓库的布局下降至少于150个,仓库面积从550万平方米下降到170万平方米。这是美的集团数字化转型的一个切面。

疫情打乱了全球经济增长的步伐,但也为数字化技术提供了发展契机。以基础技术前沿技术研究、“数智”灯塔制造为抓手,美的推进数字化转型,这也成为其在《财富》世界500强排行榜上进一步跃升的引擎。

在榜单中,家电“三巨头”排名最靠前的是美的,从第307位跃升至第288位,海尔智家股份有限公司排在第405位,去年为第435位,珠海格力为第488位,略有下降。

 数字化转型正在重塑中国制造新优势,作为数字化领先的汽车产业,上榜排名明显提升,其中,广汽集团排名第176名,较上一年上升30名,吉利集团排名第239名,上升4名,一汽集团、东风集团排名也分别上升23名、15名。

相比之下,跨国车企如大众、戴姆勒、福特、本田等排名纷纷下降,汽车产业表现较低迷。其中,大众排名下降3位,戴姆勒下降4名,此外,福特、本田、通用、日产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

更关键的是,随着电动化、智能化趋势,中国车企加速从制造业企业转型成出行服务企业,同时,大批拥有核心技术的本土企业崛起,有望在汽车行业掌握更多主动权。

在疫情影响全球汽车产业链的当下,中国汽车产业在政策积极引导,企业加强自主创新的努力下依旧坚挺,实现了从价值链低端走向中高端发展,强化自身“造血”能力。

伴随着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的深入,自主核心工业软件也成为推进智能制造的“底座”。逆境之下,华为排名仍保持上升势头,由上一年第49位升至今年第44位。稳扎稳打的背后,华为在软件领域技术优势功不可没,截至目前,鸿蒙操作系统OS 2已积累超过4000万名用户。

多元化布局 开辟“第二增长曲线”

面对当前市场形势,多元化布局成为实力企业的重要选择。

在此次榜单中,房地产企业依然抢眼,今年共计有8家企业进入世界500强,尽管“降速企稳”已经成为这个行业近年来的基本趋势,但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形势下,入围的国内房企仍取得了较好的名次,且恒大、碧桂园、绿地、万科、保利等连续多年入榜企业,排名仍在提升。

而在“房住不炒”原则下,房企不再是单一的房地产企业。以排名最高的碧桂园为例,积极在新科技、现代农业等多元业务上布局:博智林建筑机器人已形成混凝土施工、混凝土修整、砌砖抹灰、内墙装饰等建筑机器人产品线,并已经在碧桂园在建工地应用;“机器人大厨”千玺餐饮开出近百家机器人餐厅;在现代农业领域,已形成现代种业、智能农机平台及装备制造、海外大农业三大核心业务板块。

恒大在今年宣布完成“多元产业+数字科技”的转型,形成全新产业生态,覆盖衣食住行、文旅康养,构建数字科技企业,并加快新能源汽车产业深度布局。

广州建筑成为“新面孔”,也是转型新成效的凸显。营收和利润分别达到266.824亿美元和1.268亿美元,也成为华南地区首个建筑行业世界500强的企业。建筑业是传统工业,但广州建筑并不传统。这家企业正加快转型成为世界一流城市公共服务投资运营商。

面向未来,向多种业务并进的综合企业转型,正成为头部企业的重要发展趋势。

来源:南方日报

政治局会议勾勒下半年经济政策要点 宏观政策做好“跨周期调节”,加快发展租赁住房等领域政策可期

“十四五”开局之年进入“下半场”,如何做好下半年经济工作,保持经济持续稳定复苏态势,确保全年目标圆满完成?中共中央政治局日前召开会议,在分析研究当前经济形势的同时,为下半年经济发展把脉定调。

业内专家表示,政治局会议释放了一系列重磅信号:在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背景下,稳增长的重要性进一步加强。宏观政策将做好“跨周期调节”,保持连续性、稳定性、可持续性。与此同时,在挖掘国内市场潜力、发展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以及加快发展租赁住房等方面,预计将有一系列政策出台。

会议指出,要做好宏观政策跨周期调节,保持宏观政策连续性、稳定性、可持续性,统筹做好今明两年宏观政策衔接,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其中,“做好宏观政策跨周期调节”的提法备受关注。业内人士认为,“跨周期调节”意味着宏观政策将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注重政策衔接,不会贸然转向。

光大证券董事总经理、首席宏观经济学家高瑞东表示,得益于低基数效应和持续向好的出口,今年上半年经济增速整体较快。但全球疫情仍在持续演变,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国内经济恢复不稳固、不均衡。政治局会议在准确研判经济形势的基础上,明确下半年政策方向,即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做好宏观政策跨周期调节,做好今明两年的政策衔接。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经济研究部副部长刘向东表示,“十四五”开局之年进入“下半场”,既要启动落实好“十四五”规划建议的重点任务,加快形成实物工作量;还要统筹好短期逆周期调节和中长期跨周期设计的配合,保持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和可持续性,保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进一步增强经济发展韧性,有效释放经济发展潜力。

值得注意的是,与4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相比,此次会议未提“稳增长压力较小的窗口期”,业内人士认为这意味着,短期内经济增长的重任再次被强调。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表示,“在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的背景下,下半年我国出口增速有可能出现下滑,而在国内房地产调控压力下,6月房地产投资两年平均增速出现下行拐点。再考虑到当前消费修复较缓,下半年政策面向稳增长方向微调的迫切性确实在增加。

会议也明确了财政货币政策下半年的发力重点: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提升政策效能,兜牢基层“三保”底线,合理把握预算内投资和地方政府债券发行进度,推动今年底明年初形成实物工作量。稳健的货币政策要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助力中小企业和困难行业持续恢复。要增强宏观政策自主性,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基本稳定。做好大宗商品保供稳价工作。

针对财政政策,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表示,目前地方政府专项债发行的进度明显落后于过去几年,预计未来几个月要加快地方政府专项债的发行,为今年底明年初形成实务工作量打下一个基础,从而更好地发挥投资在稳增长中的关键性作用。

针对货币政策,招联金融首席研究员董希淼表示,货币政策将保持连续性、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在总量上,坚持稳健的基调,流动性将保持在合理充裕水平,更好地支持保障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在结构上,突出精准的服务,更多运用结构性工具,加大对绿色发展、科技创新、小微企业、乡村振兴等支持。在7月15日全面降准之后,考虑到下半年中期借贷便利(MLF)到期数量较大,央行年内将可能继续实施降准1至2次。

从挖掘国内市场潜力到强化科技创新和产业链供应链韧性,从统筹有序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到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会议对下半年多领域工作也做出部署。

会议要求,要强化科技创新和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加强基础研究,推动应用研究,开展补链强链专项行动,加快解决“卡脖子”难题,发展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要通过制定专门扶持计划、专项财政和绿色上市融资通道等举措,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提供更多资金、技术和政策支持,加快培育优质科创企业,促进形成拥有自主创新和知识产权的高精尖产业集群。”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唐建伟表示。

会议要求,要统筹有序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尽快出台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坚持全国一盘棋,纠正运动式“减碳”,先立后破,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管理与政策研究所副所长董战峰表示,由于各个地方情况不同,达峰基础条件以及达峰时间、峰值会存在差异,各地需要根据自身情况,研究确定各自达峰方案、达峰重点和实施路径,实现差别化和包容式低碳转型,从而避免运动式“减碳”。

会议要求,要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加快发展租赁住房,落实用地、税收等支持政策。王青表示,本次会议在坚持“房住不炒”基调的同时,对加快发展租赁住房做出具体要求,即“落实用地、税收等支持政策”。其判断,下半年房地产调控不会放松,房企融资环境难现改观,但当前的政策重点已逐步从遏制房价快速上涨,到加快保障性租赁住房建设。

来源:经济参考报

中山制造业的“数字化”突围 力争到2025年推动3500家工业企业实施数字化转型

 根据《行动计划》,中山要利用5年时间,推动1000家以上工业企业“上云上平台”实施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升级。图为明阳智慧能源大数据应用系统。南方日报记者 叶志文 摄

企业用工趋势是反映地区经济发展态势的一个重要指标。中山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近日公布了2021年上半年就业用工数据情况。监测数据显示,全市人力资源市场供求两旺,供求总量47.78万人次,同比上升56.26%。另外,全市2410家定点监测企业用工规模62.23万人次,同比上升2.63%,这是定点监测企业用工规模近两年来的首次回升。

从用工结构来看,2021年上半年,第二产业用工依然是中山企业用工的主力,用工规模达53.83万人次,占比86.49%,同比上升1.29%。在中山市用工结构中,第三产业用工需求增长明显,上半年第三产业用工规模为8.34万人次,同比上升12.17%,增速明显高于第二产业。

制造业订单回暖带动用工增长

作为制造业大市,制造业一直是中山企业用工大户,近三年来,制造业用工规模占全市总用工规模的比例一直保持在85%以上。制造业用工变化成为中山企业用工的风向标。

位于中山市黄圃镇的广东大王椰电器有限公司(下称“大王椰电器”)是美的电器等家电品牌的配件供应商,去年下半年以来,来自各大客户的订单明显增多。“要不是受到芯片等部分部件供应的影响,我们的订单增幅会更多。”大王椰电器总经理巫朝吉表示,截至2021年第一季度,公司订单同比增长约30%。为满足增长的订单生产需求,公司在节后紧急增招了近30名员工,支援一线生产。

大王椰公司的订单和用工需求变化是今年家电行业发展的缩影。奥维云网AVC数据显示,2021年上半年中国家电市场零售额达3565亿元,同比增长12.3%。其中,第一季度零售额增速更是达40.1%。在中山,2021年一季度中山制造业投资增长101.2%,从细分行业来看,增加值增速超全市平均水平的行业有17个,其中增长贡献率最大的行业是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增长50.3%,贡献率为28.4%。

快速增长的订单对生产端用工造成压力,也直接拉动了中山制造业用工增长。监测数据显示,2021年3月至5月,中山制造业用工需求持续增长,单月用工需求一度接近3万人次,占当月全市人力资源市场总用需求的51.5%。

企业用工已恢复动态平衡

为保障企业用工需求,中山市人社局从今年2月16日起连续派出工作组,联合中山各镇街和相关企业赴省内外主要劳务输出地,通过组织专机、专列、专车等形式,“点对点”接返企业骨干员工。在多方引导和推动下,务工人员在2021年春节后加速回流。据中山市人社局统计,截至3月3日,务工者累计返岗132.7万人,中山企业员工到岗率已达100%。截至今年4月,中山企业用工基本恢复动态平衡。

进入第二季度,中山制造业依然保持了较为旺盛的发展态势,1至5月,全市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74.5%。在制造业发展带动和人社部门等各级各部门的推动下,今年以来中山企业用工总量增长明显。在经历了2019年和2020年用工总量“两连降”后,中山定点监测企业用工总量在今年上半年首次实现正增长。

但值得关注的是,制造业市场正面临着新一轮挑战,以家电行业为例,从上半年的分月数据来看,进入第二季度后,国内家电零售市场较为低迷,内销市场需求减弱,受疫情等因素影响,外贸市场也有所受阻,加之原材料价格上涨,部分中山家电企业已感到寒意。

受市场影响,制造业用工也出现变化,今年5至6月,中山制造业用工需求已连续两个月出现下降。中山市人社局相关负责人表示,经历了节后集中用工阶段后,每年4月以后,中山制造业进入用工动态平衡阶段,用工需求下降属于正常态势。接下来,人社部门将继续紧密关注企业用工需求和市场变化,加强企业用工监测,通过发挥“共享员工”等机制作用,稳定企业用工队伍,为下半年即将到来生产订单旺季提供保障。

用工总量上升与技改加快同步

事实上,中山企业用工总量下降趋势早在2015年已出现。据人社部门监测,企业用工规模下降主要由制造业带动,2015年至2020年间,中山定点监测的制造业企业用工规模下降近10万人次,用工总规模一度接近跌破60万人次。

虽然中山制造业用工规模下降与多种因素有关,但值得关注的是,中山制造业用工规模下降与制造业新一轮技改工作进程相贴合,生产技改成为中山制造业用工需求下降的一个重要动因。

2012年,中山市出台《关于促进企业减员增效的实施意见》,至2015年,全市3000多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通过“机器换人”等措施,减少用工16.3万人,劳动生产率提升23.3%。自2015年起,中山市启动新一轮技改,发布实施《中山市工业转型升级攻坚战三年行动计划(2015-2017年)》,并先后开展多批次技术改造项目,进一步降低对劳动力的依赖度。

系列技改动作在降低制造业用工总量的同时,也推动了制造业用工结构优化,“机器换人”等智能化改造举措实施后,企业对技工的需求明显增加。监测数据显示,近两年来,中山市定点监测企业的用工队伍中技工总数上升3.16%,高于普工升幅(2.63%)。为进一步壮大技工队伍,中山市人社局于今年4月发布实施技能人才五年倍增计划,目标为从2021年起,每年新增技能人才9.5万人,至2025年,全市技能人才总量达95万人,技能劳动者占就业人员总量40%以上。

除了技工数量上升,第三产业用工规模逐年提升也是中山产业用工结构的重要变化之一。目前,中山企业用工队伍中,第二产业用工规模最大,第三产业次之,第一产业最小。截至2021年6月底,在中山市的定点监测企业中,第一产业用工规模为0.07万人次,占比0.10%,同比上升8.76%;第二产业用工规模为53.83万人次,占比86.49%,同比上升1.29%;第三产业用工规模为8.34万人次,占比13.40%,同比上升12.17%。

 随着城市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提高,服务业规模和发展水平也在不断提升,部分劳动力从过年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移正成为趋势。据统计,从2015年至2019年间,中山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增长超过30万人次。

今年5月,《广东省灵活就业人员参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办法》正式印发实施,全面取消数字经济、平台经济等新业态灵活就业人员的参保门槛。今年上半年,中山市内灵活就业参保人员超过20万人,同比增长2.8%。同时,“外卖小哥”、快递员、网约司机、实习生等8类特定人员也被纳入工伤保险范围,截至目前,中山约有3万名新业态人员参加了工伤保险,总量排名全省前列。中山市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中山将坚持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现代服务业发展迎来新机遇。在系列政策红利下,服务业规模和用工队伍有望进一步壮大。

相关

中山发力制度建设稳住就业“基本盘” 就业景气指数全国第六

稳就业依然是中山市的一项重点工作,今年以来,中山已连续发布多项促进就业创业的新政策和举措。其中,中山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在今年6月牵头制定发布了《中山市进一步稳定和扩大就业若干政策措施》(即“促进就业九条”)的3.0版本,成为年内中山市力度最大、覆盖面最广的就业政策。此外,今年下半年以来,中山在高校毕业生和青年人才就业创业、“三项工程”带动创业就业等方面发布系列政策举措,就业政策出台频率之高,近年来少见。

监测数据显示,中山市2021年上半年就业创业形势总体稳定,全市城镇新增就业3.2万人,同比增加0.75万人。根据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就业研究所与智联招聘联合发布的《2021年第二季度中国就业市场景气报告》,中山就业景气指数CIER为1.78(即每个求职者平均拥有1.78个工作机会),排名全国第六。

为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中山市已于去年出台实施了“促进就业九条”的2.0版本,这是在2018年1.0版本基础上修订的“升级版”。时隔一年,中山再发布“促进就业九条”3.0版本。

中山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副局长郑海声表示,“促进就业九条”1.0版共为企业减负8.6亿元,发放就业创业资金1.1亿元。2.0版实施社保减免延缓等减负稳岗举措,去年共为19.1万家企业减免缓社保费92.6亿元,发放各类惠企补贴超11亿元,有力支持了企业复工复产。3.0版本依然强调“稳定就业”的总基调,并围绕“扩大就业”新目标,提高了政策举措的针对性。

从具体内容上看,“促进就业九条”3.0版本从为企业减负、扩大就业供给、鼓励创业和多渠道灵活就业等九个方面提出了68项举措。在为企业减负方面,除了延长阶段性降低失业保险费率政策实施期限,新政还提出“用好中国人民银行再贷款、再贴现等货币政策工具,加强对涉农、小微、民营企业等资金支持”。

值得关注的是,“促进就业九条”3.0版本将“粤菜师傅”“广东技工”“南粤家政”三项工程列入促就业的重要抓手,在融资方面,中山也就三项工程提出了相应举措。今年7月,中山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联合中国银行中山分行开展三项工程融资专场活动,为三项工程领域企业或技能人才提供专属融资服务。符合条件的企业或个人可享受普惠金融贷款优惠利率,单一企业免抵押担保贷款额度最高1000万元,个人经营抵押担保贷款额度最高1000万元。

高校毕业生和青年人才就业创业也是中山下半年发力的重点。据统计,预计2021年在中山市就业高校毕业生数量将超过3万人,今年6月,中山已启动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十大行动,通过行动力争中山市应届高校毕业生就业率在年底前达90%以上。

来源:南方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