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各界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155周年

2021年11月12日上午,中山市各界纪念孙中山先生逝世诞辰155周年活动在孙中山故居纪念馆举行。

中山市四套领导班子,孙中山亲属代表,省委党史学习教育第三巡回指导组,中山市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代表,市各有关单位、人民团体负责人,孙中山研究会等有关机构代表,港澳人士代表,台商和台胞台属代表,侨胞和归侨侨眷代表,以及中山纪念中学、翠亨学校师生代表200余人出席纪念仪式。

在纪念仪式上,中国共产党中山市委员会、中山市人民政府、中山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广东省中山市委员会,省委党史学习教育第三巡回指导组等40多个单位和团体的代表,以及孙中山先生亲属代表向孙中山先生像敬献了花篮,协会张乃心秘书长代表出席纪念仪式并敬献花篮。

当天上午,在孙中山故居纪念馆还举行了《惟愿中华振兴——孙中山及其支持者辛亥藏档展》开幕式。该展览通过展示孙中山及其革命支持者的往来函件、电报、历史照片等,以此重温革命先驱的奋斗历程,缅怀他们的历史功勋,弘扬他们为振兴中华而矢志不渝的崇高精神,激励中华儿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

来源:孙中山故居纪念馆

“5G+工业互联网”建设加力 产业化规模化应用持续推进

2021年中国5G+工业互联网大会11月20日在湖北武汉开幕。《经济参考报》记者从会上获悉,当前“5G+工业互联网”率先在采矿、钢铁、电力等十个重点行业快速推广,融合应用提速。多重政策利好将进一步释放,促进“5G+工业互联网”产业化规模化应用,具体包括加快5G基站建设和行业虚拟专网规模化发展,推动工业互联网平台进园区、进产业集群等。同时,将加快工业模组、关键软件等领域的快速研发和产业化,探索建设数据交易平台,进一步提升数据管理和开发利用水平。

“5G+工业互联网”正推动传统产业加速转型。走进武汉钢铁集团,“5G+工业互联网”正在赋能传统钢铁企业。后台操作人员将鼠标轻轻拖拽,“接单”机车随即自动赶到指定位置,高炉出铁口打开,铁水奔涌而下,随后机车自动拖着铁水罐前往炼钢厂。公司总经理敖爱国说,5G智慧管控平台的全面上线,帮助武钢优化20%岗位作业人员,提升10%铁水运输效率。初步估算,平台上线后仅运输环节每年节约逾4000万元。

工信部数据显示,目前5G+工业互联网在建项目超过1800个,具有影响力的工业互联网平台超过100家,连接设备数超过7600万台套,国家安全态势感知平台与31个省级系统全部实现对接。工信部信息通信管理局副局长王鹏介绍,“5G+工业互联网”率先在采矿、钢铁、电力等十个重点行业形成远程设备操控、无人智能巡检等20大典型应用场景,标杆示范带动作用日益凸显。

记者从会上获悉,我国5G网络布局具有先发优势,产业应用场景十分丰富,应充分用好这些有利条件,补齐工业互联网短板,大胆探索颠覆式技术路径,创造性地解决产业难题。

“十四五”期间,5G、工业互联网将从探索起步阶段进入到产业深耕、赋能发展的新阶段。工信部近日发布的《“十四五”信息通信行业发展规划》提出,持续深化“5G+工业互联网”融合创新,加快典型应用场景推广。

记者获悉,下一步工信部将从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拓展融合应用场景、推动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加强关键技术攻关,深化开放共享等方面重点发力,加快“5G+工业互联网”发展。

工信部部长肖亚庆在会上表示,将加强规划谋划,统筹布局协同,加快5G基站建设和行业虚拟专网规模化发展,增强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公共服务功能。支持企业运用5G等新型网络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建设企业内网,支持企业设备上云,推动工业互联网平台进企业、进园区、进产业集群。同时,将坚持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全面推进5G、工业互联网等数字技术的产业化、规模化应用。通过抓示范、树标杆、建园区,遴选一批专业化解决方案提供商,建设一批5G全连接工厂,做优一批工业互联网平台等,带动千行百业提质增效升级。

在加强关键技术攻关上,肖亚庆表示,5G、工业互联网应用普及要紧紧牵住技术创新这个“牛鼻子”,促进新兴技术群体融合创新、协同应用。将聚焦产业共性技术供给,大力推行“揭榜挂帅”机制,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实现工业模组、传感器、关键软件等领域的快速研发和产业化。着力激活数据潜能,加快研制工业数据交互等基础共性标准,探索建设数据交易平台,提升数据管理和开发利用水平。

相关企业也从加快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安全保障等领域积极展开布局。例如,中国移动将夯实工业互联网发展基础,确保2022年底前基本实现全国乡镇以上5G连续覆盖,以及重要园区、热点区域的有效覆盖;推动5G工业专网升级,满足大带宽、低时延、高可靠、高精度等工业企业重点需求。中国电信自主研发了安全的工业控制网关等,进一步部署差异化的安全防护系统。中国联通正加快为工业生产核心环节提供个性化需求提供“随时、随地、随心”的算力服务,加快构建5G“终端-网络-平台-应用”的端到端安全链。

业内指出,下一步仍需要加快技术研发,拓展融合应用,强化安全保障,不断完善产业生态。“5G赋能工业互联网仍面临诸多挑战,比如高质量工业网络供给不足,近80%的工业设备处于‘聋、哑’状态,工业智能终端、网关等产品种类少、能力不强。”浪潮集团执行总裁陈东风表示,应强化面向工业的5G技术创新,加强5G与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在工业领域的融合创新应用。

工信部总工程师韩夏表示,下一步需要促进产业升级,推进“5G+工业互联网”融入更多行业和领域,增强产业链企业发展能力,提高产业链协作效率和供应链一体化水平。同时提升服务能力,支持领军企业牵头整合产业链,输出更多可供中小企业借鉴的成熟方案和先进经验,着力培育一批行业应用公共服务平台和解决方案供应商,降低中小企业开展“5G+工业互联网”融合创新的门槛。

来源:经济参考报

新型电力系统加速构建 助力广东实现“双碳”目标

“释放电量已储存电量109千瓦时。”11月5日早上8点,南方电网广东惠州惠城供电局运用配电台区聚合调峰智能储能系统进行释放电量,转移线路供电负荷,制造线路负载“空窗期”,利用“空窗期”对高负载线路二次设备、消防系统、温控系统、照明系统进行巡视检查,及时发现和消除设备缺陷,保障城市电网稳定可靠运行。

分层分类建设新型电力系统示范区、以绿电为核心助力“双碳”转型、努力推动新能源“能并尽并”……2021年,南方电网广东电网公司多措并举,加速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助力广东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走在全国前列。

打造新型电力系统示范标杆

实现“双碳”目标,能源是“主战场”,电力是“主力军”。加快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已成为我国电力行业未来若干年的目标任务。

2025年前,初步具备“绿色高效、柔性开放、数字赋能”等新型电力系统基本特征,助力广东省碳达峰实现;2030年前,基本建成新型电力系统,着力打造新型电力系统示范标杆……广东电网相关蓝图已经绘就。

据悉,由于各地资源禀赋、基础条件各不相同,广东电网分层分类打造粤港澳大湾区省级示范区,“惠州市+汕尾市”整域、阳江市全域、韶关市全域市级示范区,以及广州南沙、东莞松山湖、珠海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等区级示范区。

例如,考虑到粤港澳大湾区具有负荷密度高、海上风电资源丰富、能源综合利用示范区领先等特征,因此,广东电网将粤港澳大湾区新型电力系统示范区的重点设定为依靠坚强的电网网架基础和过硬的技术实力,推动实现“高度安全可靠主网架、高比例清洁能源、高度系统调节能力、高度市场化体制机制”,建立“绿色高效、柔性开放、数字赋能”的新型电力系统,从而服务粤港澳大湾区经济社会发展,助力广东省实现碳达峰、碳中和。

按照部署,阳江市全域新型电力系统示范区要具备“新能源在电源结构中处于主导地位,具有完善的源网荷储体系”等显著特征。东莞松山湖低碳园区示范区则是面向松山湖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以服务松山湖园区实现绿色低碳发展为目标,具备“优质电力、数字电网、能源生态”等显著特征。

以绿电为核心助力“双碳”转型

在东莞松山湖北月荷湖畔,坐落着一栋六层蓝白建筑,这是松山湖智慧能源体验中心,这里部署了一套以燃气三联供为核心的楼宇综合供能系统,构成了一个小型的智能微电网。微网可以保证清洁能源100%消纳,通过楼宇能量管理系统提升了楼宇能效利用水平,年均节约标煤32.33吨。

除了楼宇微网项目外,南方电网广东东莞供电局还联合产业上下游合作伙伴,规划了松山湖北综合能源微网等示范项目,通过源源互补、源荷互动等形式进行互动调控,提升能源利用效率。

“我们通过加促电能替代,搭建以电为中心的能源消费体系,让能源使用更加便捷、绿色,推动社会经济绿色可持续发展。”南方电网广东东莞南区供电局松山湖供电服务中心经理阳武介绍。

为全力服务东莞市及早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东莞供电局打造服务双碳目标的“城市-园区-社区”三级减碳电网样本,在松山湖开展以绿电为核心的低碳示范建设。今年,东莞南区供电局挖掘并推动了18个电能替代项目,实现当年可量化电能替代电量超一千万千瓦时。

这并不是个例。今年以来广东电网大力推广电能替代,全面服务能源消费方式变革,打造绿电交易、储能等绿色低碳典型产品,助力低碳发展。

在惠州,南方电网广东惠州供电局主动服务,帮助企业生产更高效、更清洁。2021年,伯恩光学有限公司投产自建变电站,空出原有厂区用电容量空间,南方电网广东惠州惠阳供电局供电服务中心推荐其进一步建设电能替代项目,加快加大电锅炉项目的投产速度和改造容量。据统计,截至7月底,该项目设备改造容量总计18150千瓦,累计替代电量885.54万千瓦时,预计为企业节省生产成本超过800万元。

南方电网广东江门新会供电局也加快推进“以电代煤”“以电代气”等电能替代项目,在工业、商业、城乡生活等领域多方突破。在该局的积极推进下,位于新会区沙堆镇金门工业园的广进铸锻公司累计投入超过4000万元对铸造、机加工、抛光、电镀等重要生产环节进行电能替代改造,自10月份起,正式启用中频电炉。据了解,当月用电量突破200万度,预计年替代电量达400万千瓦时。

努力推动新能源“能并尽并”

历经150多天的建设,10月29日17时24分,500千伏阳江沙扒三期海上风电接入系统工程顺利建成投产,投运后每年将新增160万千瓦新能源送出。截至10月底,广东海上风电并网接入总容量累计达230万千瓦,广东海上风电年度并网进入最后关键的冲刺期。

广东电网公司规划部主网规划科高级经理刘新苗表示,公司一方面主动梳理省能源局2021年底确保全容量并网项目清单,常态化掌握工程项目进度,滚动更新,确保海上风电项目做到“能并尽并”。另一方面,积极与海上风电投资主体对接,了解业主诉求,准确掌握项目建设进度,超前谋划接入系统及并网调试事宜,全力推进海上风电送出工程建设。

除海上风电外,光伏、陆上风电、生物质发电等新能源也是服务广东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的生力军。预计“十四五”期间,广东省风电、光伏等新能源加速发展,截至2021年10月底,广东新能源装机1997万千瓦,其中海上风电230万千瓦、光伏发电897万千瓦、生物质装机容量为331万千瓦。

大力支持新能源发展,硬件是不可或缺的部分。2021年,广东电网已规划新增了220项110千伏及以上电压等级的新能源配套送出工程,为新能源发展再添有力保障。

为全力服务新能源接入和消纳,持续推进能源绿色低碳转型,今年9月,广东电网公司成立南方区域首个省级新能源服务中心。“我们的定位是为服务政府做好新能源规划与政策的技术咨询,促进新能源科学发展和全社会资源集约利用,并面向新能源投资主体做好一站式服务的业务办理,实现新能源‘能并尽并’。”南方电网广东电网公司新能源服务中心市场开发组组长杨淼锋介绍。

作为支撑电网灵活调节、全面消纳风光新能源,为用户提供安全稳定供电保障的关键技术,储能是南方电网广东电网公司推动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关键环节,目前广东已形成全国最大的储能调频市场,储能并网容量达40万千瓦,为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奠定坚实基础。

“十四五”是碳达峰的关键期、窗口期,大力发展海上风电,是广东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必然选择。接下来,随着广东加快海上风电、分布式光伏等新能源开发利用,广东电网将持续主动融入和服务新能源高质量发展,以大规模可再生能源并网消纳为总抓手,优化省区能源资源配置,持续推动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提高粤港澳大湾区清洁能源占比。

来源:经济参考报

撬动资金投向绿色低碳领域 碳减排支持工具正式推出 重点支持清洁能源、节能环保和碳减排技术

备受市场关注的碳减排支持工具正式推出。11月8日,中国人民银行网站刊登消息称,人民银行创设推出碳减排支持工具这一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以稳步有序、精准直达方式,支持清洁能源、节能环保、碳减排技术等重点领域的发展,并撬动更多社会资金促进碳减排。

人民银行通过碳减排支持工具向金融机构提供低成本资金,引导金融机构在自主决策、自担风险的前提下,向碳减排重点领域内的各类企业一视同仁提供碳减排贷款,贷款利率应与同期限档次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大致持平。碳减排支持工具发放对象暂定为全国性金融机构,人民银行通过“先贷后借”的直达机制,对金融机构向碳减排重点领域内相关企业发放的符合条件的碳减排贷款,按贷款本金的60%提供资金支持,利率为1.75%,期限1年,可展期2次。金融机构需向人民银行提供合格质押品。

碳减排重点领域有哪些?据介绍,碳减排支持工具以减少碳排放为导向,重点支持清洁能源、节能环保和碳减排技术三个碳减排领域。“初期的碳减排重点领域范围突出‘小而精’,重点支持正处于发展起步阶段,但促进碳减排的空间较大,给予一定的金融支持可以带来显著碳减排效应的行业。”人民银行有关负责人表示。

具体而言,清洁能源领域主要包括风力发电、太阳能利用、生物质能源利用、抽水蓄能、氢能利用、地热能利用、海洋能利用、热泵、高效储能(包括电化学储能)、智能电网、大型风电光伏源网荷储一体化项目、用户分布式光伏整县推进、跨地区清洁电力输送系统、应急备用和调峰电源等。节能环保领域主要包括工业领域能效提升、新型电力系统改造等。碳减排技术领域主要包括碳捕集、封存与利用等。后续支持范围可根据行业发展或政策需要进行调整。

值得注意的是,为保障碳减排支持工具的精准性和直达性,人民银行要求金融机构公开披露发放碳减排贷款的情况以及贷款带动的碳减排数量等信息,并由第三方专业机构对这些信息进行核实验证,接受社会公众监督。

人民银行有关负责人表示,通过明确碳减排重点领域、强化金融机构对碳减排的信息披露等制度安排,碳减排支持工具将发挥政策示范效应,引导金融机构和企业更充分地认识绿色转型的重要意义,鼓励社会资金更多投向绿色低碳领域,向企业和公众倡导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循环经济等理念,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来源:经济参考报

广东:“十四五”将筹建保障性租赁住房超129万套(间)

《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的实施意见》近日发布,提出进一步加快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缓解住房租赁市场结构性供给不足。

保障性租赁住房主要解决符合条件的新市民、青年人等群体的住房困难问题,以建筑面积不超过70平方米的小户型为主,租金低于同地段同品质市场租赁住房租金。

该实施意见明确了发展重点,其中,广州、深圳、珠海、汕头、佛山、惠州、东莞、中山、江门和湛江市是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的重点城市。其中,广州和深圳市单列租赁住房用地占比原则上不低于10%。各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要严格落实支持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的各项用地政策,切实加大保障性租赁住房用地保障力度。

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相关负责人表示,保障性租赁住房主要面向无房新市民、青年人,不设收入线门槛。“十四五”期间,广东计划筹集建设129.7万套(间)。从今年起已经开展保障性租赁住房建设三年专项行动,截至10月底,广东全省已筹集建设保障性租赁住房18.56万套(间),完成2021年度目标任务占比为83.5%,惠及群众超过50万人。

来源:经济参考报

纺织业:转型智能织造 数字化赋能补短板

随着数字经济引擎动力不断增强以及全球气候治理形势日趋紧迫,数字赋能和绿色转型为纺织产业寻求未来商业形态进化和经济发展模式升级、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关键支撑。

在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日前举行的第四届世界布商大会上,国际纺织制造商联合会主席、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会长孙瑞哲表示,全球纺织业价值链正发生深刻变革,加快进入以数字与绿色为核心的新时代。中国纺织服装产业表现出强大的韧性与活力,在推动共同富裕和开放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转型智能织造

与布商大会共同亮相的2021中国纺织知名企业创新成果展上,集聚了30余家行业龙头企业,展现了我国纺织服装全产业链强大的创新能量。

在智能时尚服装产品展示区,赢家时尚、爱慕、森马、东方国际、青岛红领5家品牌企业展出了可实时监测人体心率的运动智能内衣、可进行调温的碳纤维柔性发热衣、“冰淇淋”莱赛尔牛仔裤、男士多功能防护外套、儿童防蚊T恤等众多市场爆款产品,体现出行业在智能、科技、时尚型产品开发方面的高端水平。

在数字化转型背景下,我国纺织工业在智能织造方面进行了转型升级。

绍兴柯桥作为传统纺织工业重镇,印染布产量占全国30%以上,纺织品交易占全球的四分之一。眼下,其正探索“产业大脑+未来工厂”的应用场景,打造涵盖全产业链、全要素的纺织印染产业大脑,推动柯桥纺织印染产业集群的数字化提升。

纺织企业抓住数字化带来的巨大机遇寻找新发展动力。福建泉州海天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邓生明提出,企业可以以信息化为支撑,依靠外部产能融合,专注于产品开发和客户服务,快速响应市场的变化要求,实现转型转变。通过将数据进行有效对接或将系统协同给企业的方式,保证数据互通。他认为,在数字化驱动背景下,大数据技术、自动化印染技术以及数据化设计,将形成智慧设计的模式赋能产业发展,有效指导产品开发,降低研发成本,实现在线多方互联沟通。

当前,我国纺织工业在数字化车间、智能生产、个性化定制、网络化协同等方面形成了系统解决方案,并由试点向全行业推广,取得生产效率提升、产品质量提高以及节能降耗减排的显著成效。

中国纺织信息中心主任乔艳津表示,逐步建立面对未来的数字适应力、联通力和创新力,必将助力中国纺织服装产业成为世界时尚科技的主要驱动者、全球时尚的重要引领者、可持续发展的有力推进者。

减碳与补短板并重

作为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领域,我国纺织服装行业一直是全球可持续治理的活跃力量。

布商大会期间,中国17个市场领先品牌企业和40家重点纺织企业在柯桥联合举行了“30·60中国纺织服装碳中和加速行动”发布仪式,并宣布气候行动承诺:6个月内开展气候训练营,12个月内开始制定“双碳”目标,24个月内公布“双碳”行动规划和路线图,并定期开展碳信息披露。

“30·60中国纺织服装碳中和加速行动”标志着自2017年我国纺织服装行业开启的气候创新2030行动由自发阶段进入自主阶段。工业和信息化部消费品工业司一级巡视员曹学军表示,应对气候变化,纺织行业积极行动走在前列,从“碳管理创新2020行动”到“气候创新2030行动”再到“30·60中国纺织服装碳中和加速行动”,积极付诸产业实践,目前已培育出一批先锋企业,将引领更多企业甚至更多行业行动起来。

我国纺织行业一方面要减碳,一方面还面临着产能过剩、大而不强等短板问题。对此,作为中科院“碳中和框架路线图”项目主要牵头人之一、中科院院士丁仲礼认为,中国“双碳”目标的确立,对纺织行业转型升级是一次重大挑战,更是难得的机遇。他建议,纺织企业专注于科技创新,依靠技术进步和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同时坚持开放合作,构建全产业链协同发展模式,加快形成绿色低碳的现代纺织产业体系。

据介绍,为了强化创新驱动和科技在产业低碳转型方向上的引领作用,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将创建“中国纺织服装行业3060碳中和加速计划”企业可持续发展创新中心,整合包括政府、行业管理部门、智库、科研机构、技术机构等的全球产业链优势资源,重点支持“3060行动计划”企业联合开展“双碳”目标导向下协同研发、模式探索、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市场应用的研究、开发和实践以及人才培养。

强化全球合作

作为与世界纺织行业对话、交流、合作的一扇窗口,连续举办4届的世界布商大会,已成为推动纺织工业体系螺旋式上升的重要力量。

绍兴市委书记马卫光介绍,以世界布商大会为抓手,绍兴构建了连接世界设计师、工程师的协同创新等平台,与国际纺织时尚城市合作打造设计梦工厂、制造云工厂,推进数字物流建设,初步形成了全产业链创新发展的新格局。

“在绍兴,仅中国轻纺城就与52个国家和地区的纺织协会建立了合作关系,市场成交额两年平均增长19%、网上成交额两年平均增长24%,在疫情下彰显出纺织产业的强大生命力。”马卫光说。

“‘数字赋能·绿色共生’的主题总结了全球纺织服装行业面临的挑战。”在国际服装联盟(IAF)主席Han Bekke看来,解决这些挑战的关键在于全球合作,而中国企业更是全球纺织服装供应链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当前,全球时尚行业需要更加紧密地携手合作,共同应对新一轮产业变革带来的挑战。”意大利国家时装商会(CNMI)荣誉主席Mario Boselli同样认同国际合作的正向作用。他说,意中两国在时尚产业的供应链上有很多互补发展的机会,两国产业之间进行更紧密的合作,将会带来共赢。

我国是纺织品服装生产、消费、出口大国,具有完整的产业配套体系和国际先进的整体技术装备。中国纺织工业确实是世界纺织工业体系平稳运行的重要支撑。

孙瑞哲表示,我国纺织服装行业要以新实践面对变局,即夯实制造基础,巩固产业规模与体系优势;强化科技创新,形成新的发展动能;注重内容转化,形成新的价值来源;专注细分市场,构建更具延展性的市场体系;发展集群经济,打造协同高效的产业生态;加快绿色转型,推动产业循环低碳可持续发展。他强调,强化合作,打造更加完善的创新体系、更高质量的制造体系、更加融通的市场体系、更负责任的生态体系将是共创全球纺织服装产业未来的重要路径。

来源:中国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