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加速中国企业数字化变革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融合成发展新动能

在面对疫情不确定性挑战中,中国企业何以凸显韧性?梳理《财富》世界500强排行榜不难看出,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融合发展,正成为中国企业创新发展的新动能,如以美的、华为、广汽为代表的数字化程度较高的制造企业排名稳定上升,而房地产、家电等传统家居产业,整体上告别了过去高速增长时代,加快科技化转型。

疫情下逆势增长 生物健康企业排名整体上升

在2020年突如其来的疫情中,生物医药与健康企业更显韧性。医药健康领域企业整体表现亮眼,全球共有37家涉及医药健康相关领域企业上榜,7家为首次上榜,且排名上升显著。以中国上榜企业来看,华润公司排名69位,上升10名;中国国药集团、上海医药集团也各前进36位。

在国际药业巨头方面,美国知名老牌药品零售企业CVS Health排名上升到第7名。罗氏、诺华、默沙东、艾伯维等知名药企排名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上升。记者统计发现,去年上榜的30家医药健康领域企业,超过80%排名均在上升。

疫情对人们健康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但疫情也推进了企业创新科技的加速,改变着人们对于健康的认知。

数字化成效凸显 制造业向产业链高端攀升

当家电产品下线之后,迎接它们的并不是仓库,而是直接被带到指定站台的指定物流车上;连同其他产品一起汇合,驶向共同的旅途。在美的顺德工厂,数字化的变革实现了订单驱动,美的从原来超过2000个全国仓库的布局下降至少于150个,仓库面积从550万平方米下降到170万平方米。这是美的集团数字化转型的一个切面。

疫情打乱了全球经济增长的步伐,但也为数字化技术提供了发展契机。以基础技术前沿技术研究、“数智”灯塔制造为抓手,美的推进数字化转型,这也成为其在《财富》世界500强排行榜上进一步跃升的引擎。

在榜单中,家电“三巨头”排名最靠前的是美的,从第307位跃升至第288位,海尔智家股份有限公司排在第405位,去年为第435位,珠海格力为第488位,略有下降。

 数字化转型正在重塑中国制造新优势,作为数字化领先的汽车产业,上榜排名明显提升,其中,广汽集团排名第176名,较上一年上升30名,吉利集团排名第239名,上升4名,一汽集团、东风集团排名也分别上升23名、15名。

相比之下,跨国车企如大众、戴姆勒、福特、本田等排名纷纷下降,汽车产业表现较低迷。其中,大众排名下降3位,戴姆勒下降4名,此外,福特、本田、通用、日产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

更关键的是,随着电动化、智能化趋势,中国车企加速从制造业企业转型成出行服务企业,同时,大批拥有核心技术的本土企业崛起,有望在汽车行业掌握更多主动权。

在疫情影响全球汽车产业链的当下,中国汽车产业在政策积极引导,企业加强自主创新的努力下依旧坚挺,实现了从价值链低端走向中高端发展,强化自身“造血”能力。

伴随着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的深入,自主核心工业软件也成为推进智能制造的“底座”。逆境之下,华为排名仍保持上升势头,由上一年第49位升至今年第44位。稳扎稳打的背后,华为在软件领域技术优势功不可没,截至目前,鸿蒙操作系统OS 2已积累超过4000万名用户。

多元化布局 开辟“第二增长曲线”

面对当前市场形势,多元化布局成为实力企业的重要选择。

在此次榜单中,房地产企业依然抢眼,今年共计有8家企业进入世界500强,尽管“降速企稳”已经成为这个行业近年来的基本趋势,但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形势下,入围的国内房企仍取得了较好的名次,且恒大、碧桂园、绿地、万科、保利等连续多年入榜企业,排名仍在提升。

而在“房住不炒”原则下,房企不再是单一的房地产企业。以排名最高的碧桂园为例,积极在新科技、现代农业等多元业务上布局:博智林建筑机器人已形成混凝土施工、混凝土修整、砌砖抹灰、内墙装饰等建筑机器人产品线,并已经在碧桂园在建工地应用;“机器人大厨”千玺餐饮开出近百家机器人餐厅;在现代农业领域,已形成现代种业、智能农机平台及装备制造、海外大农业三大核心业务板块。

恒大在今年宣布完成“多元产业+数字科技”的转型,形成全新产业生态,覆盖衣食住行、文旅康养,构建数字科技企业,并加快新能源汽车产业深度布局。

广州建筑成为“新面孔”,也是转型新成效的凸显。营收和利润分别达到266.824亿美元和1.268亿美元,也成为华南地区首个建筑行业世界500强的企业。建筑业是传统工业,但广州建筑并不传统。这家企业正加快转型成为世界一流城市公共服务投资运营商。

面向未来,向多种业务并进的综合企业转型,正成为头部企业的重要发展趋势。

来源:南方日报

中山制造业的“数字化”突围 力争到2025年推动3500家工业企业实施数字化转型

 根据《行动计划》,中山要利用5年时间,推动1000家以上工业企业“上云上平台”实施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升级。图为明阳智慧能源大数据应用系统。南方日报记者 叶志文 摄

企业用工趋势是反映地区经济发展态势的一个重要指标。中山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近日公布了2021年上半年就业用工数据情况。监测数据显示,全市人力资源市场供求两旺,供求总量47.78万人次,同比上升56.26%。另外,全市2410家定点监测企业用工规模62.23万人次,同比上升2.63%,这是定点监测企业用工规模近两年来的首次回升。

从用工结构来看,2021年上半年,第二产业用工依然是中山企业用工的主力,用工规模达53.83万人次,占比86.49%,同比上升1.29%。在中山市用工结构中,第三产业用工需求增长明显,上半年第三产业用工规模为8.34万人次,同比上升12.17%,增速明显高于第二产业。

制造业订单回暖带动用工增长

作为制造业大市,制造业一直是中山企业用工大户,近三年来,制造业用工规模占全市总用工规模的比例一直保持在85%以上。制造业用工变化成为中山企业用工的风向标。

位于中山市黄圃镇的广东大王椰电器有限公司(下称“大王椰电器”)是美的电器等家电品牌的配件供应商,去年下半年以来,来自各大客户的订单明显增多。“要不是受到芯片等部分部件供应的影响,我们的订单增幅会更多。”大王椰电器总经理巫朝吉表示,截至2021年第一季度,公司订单同比增长约30%。为满足增长的订单生产需求,公司在节后紧急增招了近30名员工,支援一线生产。

大王椰公司的订单和用工需求变化是今年家电行业发展的缩影。奥维云网AVC数据显示,2021年上半年中国家电市场零售额达3565亿元,同比增长12.3%。其中,第一季度零售额增速更是达40.1%。在中山,2021年一季度中山制造业投资增长101.2%,从细分行业来看,增加值增速超全市平均水平的行业有17个,其中增长贡献率最大的行业是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增长50.3%,贡献率为28.4%。

快速增长的订单对生产端用工造成压力,也直接拉动了中山制造业用工增长。监测数据显示,2021年3月至5月,中山制造业用工需求持续增长,单月用工需求一度接近3万人次,占当月全市人力资源市场总用需求的51.5%。

企业用工已恢复动态平衡

为保障企业用工需求,中山市人社局从今年2月16日起连续派出工作组,联合中山各镇街和相关企业赴省内外主要劳务输出地,通过组织专机、专列、专车等形式,“点对点”接返企业骨干员工。在多方引导和推动下,务工人员在2021年春节后加速回流。据中山市人社局统计,截至3月3日,务工者累计返岗132.7万人,中山企业员工到岗率已达100%。截至今年4月,中山企业用工基本恢复动态平衡。

进入第二季度,中山制造业依然保持了较为旺盛的发展态势,1至5月,全市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74.5%。在制造业发展带动和人社部门等各级各部门的推动下,今年以来中山企业用工总量增长明显。在经历了2019年和2020年用工总量“两连降”后,中山定点监测企业用工总量在今年上半年首次实现正增长。

但值得关注的是,制造业市场正面临着新一轮挑战,以家电行业为例,从上半年的分月数据来看,进入第二季度后,国内家电零售市场较为低迷,内销市场需求减弱,受疫情等因素影响,外贸市场也有所受阻,加之原材料价格上涨,部分中山家电企业已感到寒意。

受市场影响,制造业用工也出现变化,今年5至6月,中山制造业用工需求已连续两个月出现下降。中山市人社局相关负责人表示,经历了节后集中用工阶段后,每年4月以后,中山制造业进入用工动态平衡阶段,用工需求下降属于正常态势。接下来,人社部门将继续紧密关注企业用工需求和市场变化,加强企业用工监测,通过发挥“共享员工”等机制作用,稳定企业用工队伍,为下半年即将到来生产订单旺季提供保障。

用工总量上升与技改加快同步

事实上,中山企业用工总量下降趋势早在2015年已出现。据人社部门监测,企业用工规模下降主要由制造业带动,2015年至2020年间,中山定点监测的制造业企业用工规模下降近10万人次,用工总规模一度接近跌破60万人次。

虽然中山制造业用工规模下降与多种因素有关,但值得关注的是,中山制造业用工规模下降与制造业新一轮技改工作进程相贴合,生产技改成为中山制造业用工需求下降的一个重要动因。

2012年,中山市出台《关于促进企业减员增效的实施意见》,至2015年,全市3000多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通过“机器换人”等措施,减少用工16.3万人,劳动生产率提升23.3%。自2015年起,中山市启动新一轮技改,发布实施《中山市工业转型升级攻坚战三年行动计划(2015-2017年)》,并先后开展多批次技术改造项目,进一步降低对劳动力的依赖度。

系列技改动作在降低制造业用工总量的同时,也推动了制造业用工结构优化,“机器换人”等智能化改造举措实施后,企业对技工的需求明显增加。监测数据显示,近两年来,中山市定点监测企业的用工队伍中技工总数上升3.16%,高于普工升幅(2.63%)。为进一步壮大技工队伍,中山市人社局于今年4月发布实施技能人才五年倍增计划,目标为从2021年起,每年新增技能人才9.5万人,至2025年,全市技能人才总量达95万人,技能劳动者占就业人员总量40%以上。

除了技工数量上升,第三产业用工规模逐年提升也是中山产业用工结构的重要变化之一。目前,中山企业用工队伍中,第二产业用工规模最大,第三产业次之,第一产业最小。截至2021年6月底,在中山市的定点监测企业中,第一产业用工规模为0.07万人次,占比0.10%,同比上升8.76%;第二产业用工规模为53.83万人次,占比86.49%,同比上升1.29%;第三产业用工规模为8.34万人次,占比13.40%,同比上升12.17%。

 随着城市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提高,服务业规模和发展水平也在不断提升,部分劳动力从过年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移正成为趋势。据统计,从2015年至2019年间,中山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增长超过30万人次。

今年5月,《广东省灵活就业人员参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办法》正式印发实施,全面取消数字经济、平台经济等新业态灵活就业人员的参保门槛。今年上半年,中山市内灵活就业参保人员超过20万人,同比增长2.8%。同时,“外卖小哥”、快递员、网约司机、实习生等8类特定人员也被纳入工伤保险范围,截至目前,中山约有3万名新业态人员参加了工伤保险,总量排名全省前列。中山市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中山将坚持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现代服务业发展迎来新机遇。在系列政策红利下,服务业规模和用工队伍有望进一步壮大。

相关

中山发力制度建设稳住就业“基本盘” 就业景气指数全国第六

稳就业依然是中山市的一项重点工作,今年以来,中山已连续发布多项促进就业创业的新政策和举措。其中,中山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在今年6月牵头制定发布了《中山市进一步稳定和扩大就业若干政策措施》(即“促进就业九条”)的3.0版本,成为年内中山市力度最大、覆盖面最广的就业政策。此外,今年下半年以来,中山在高校毕业生和青年人才就业创业、“三项工程”带动创业就业等方面发布系列政策举措,就业政策出台频率之高,近年来少见。

监测数据显示,中山市2021年上半年就业创业形势总体稳定,全市城镇新增就业3.2万人,同比增加0.75万人。根据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就业研究所与智联招聘联合发布的《2021年第二季度中国就业市场景气报告》,中山就业景气指数CIER为1.78(即每个求职者平均拥有1.78个工作机会),排名全国第六。

为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中山市已于去年出台实施了“促进就业九条”的2.0版本,这是在2018年1.0版本基础上修订的“升级版”。时隔一年,中山再发布“促进就业九条”3.0版本。

中山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副局长郑海声表示,“促进就业九条”1.0版共为企业减负8.6亿元,发放就业创业资金1.1亿元。2.0版实施社保减免延缓等减负稳岗举措,去年共为19.1万家企业减免缓社保费92.6亿元,发放各类惠企补贴超11亿元,有力支持了企业复工复产。3.0版本依然强调“稳定就业”的总基调,并围绕“扩大就业”新目标,提高了政策举措的针对性。

从具体内容上看,“促进就业九条”3.0版本从为企业减负、扩大就业供给、鼓励创业和多渠道灵活就业等九个方面提出了68项举措。在为企业减负方面,除了延长阶段性降低失业保险费率政策实施期限,新政还提出“用好中国人民银行再贷款、再贴现等货币政策工具,加强对涉农、小微、民营企业等资金支持”。

值得关注的是,“促进就业九条”3.0版本将“粤菜师傅”“广东技工”“南粤家政”三项工程列入促就业的重要抓手,在融资方面,中山也就三项工程提出了相应举措。今年7月,中山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联合中国银行中山分行开展三项工程融资专场活动,为三项工程领域企业或技能人才提供专属融资服务。符合条件的企业或个人可享受普惠金融贷款优惠利率,单一企业免抵押担保贷款额度最高1000万元,个人经营抵押担保贷款额度最高1000万元。

高校毕业生和青年人才就业创业也是中山下半年发力的重点。据统计,预计2021年在中山市就业高校毕业生数量将超过3万人,今年6月,中山已启动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十大行动,通过行动力争中山市应届高校毕业生就业率在年底前达90%以上。

来源:南方日报

多部门联合深化跨境贸易便利化改革

在7月29日的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经济参考报》记者获悉,围绕进一步深化跨境贸易便利化改革,海关总署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等十余个相关部门联合部署,从进一步优化通关全链条全流程、降低进出口环节费用、提升口岸综合服务能力、改善跨境贸易整体服务环境、加强口岸跨境通关合作交流等五个方面推出二十七项细化举措,进一步优化口岸营商环境。

海关总署党委委员、国家口岸管理办公室主任黄冠胜表示,近年来,口岸管理相关部门和地方政府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采取一系列硬招实招,推动我国口岸营商环境持续优化,跨境贸易便利化水平逐年提升。“跨境贸易”指标全球排名由2017年第97位大幅提高到2019年的第56位,其中在进出口均为海运方式的经济体系中我们排名是全球第7位。

“我们工作中仍然存在一些‘堵点’‘痛点’和‘难点’,亟须统筹推动解决。”黄冠胜强调。他指出,海关总署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交通运输部、商务部、卫生健康委、人民银行、税务总局、市场监管总局、银保监会、铁路局、民航局和国铁集团等相关部门作了深入研究和措施细化,推出系列举措。

来源:经济参考报

变异毒株下中国如何外防输入?官方:继续严格限制非紧急、非必要人员跨境流动

中新社北京7月30日电 (记者 李京泽)当前,境外疫情持续蔓延,新变异毒株在多国加速传播,中国面临的外防输入形势严峻。中国国家移民管理局新闻发言人陈杰30日在介绍下半年外防输入方面的打算时表示,将继续严格限制非紧急、非必要的人员跨境流动。


当日,国家移民管理局召开新闻发布会,发布2021年上半年移民管理工作主要数据。陈杰指出,当前境外疫情反弹明显,外防输入面临严峻的形势。国家移民管理局密切关注全球疫情走势,在总结前期工作经验基础上,将持续动态调整政策措施,进一步织密筑牢外防输入防线。


一是继续严格口岸边境管控。在空港口岸,对重点航班实行专区查验;在海港口岸,对出入境船舶及其船员采取非必要“不登轮、不登陆、不搭靠”措施;在陆地口岸,严格执行“客停货通”政策;在边境一线,严密巡查封控,保持最高等级防控,坚决把疫情防在一线、堵在境外。


二是继续严格限制非紧急、非必要的人员跨境流动。进一步加强宣传引导,严格审批签发普通护照和内地居民出入境通行证件,对非必要非紧急出境事由暂不签发普通护照等出入境证件。


三是继续严厉打击跨境违法犯罪活动。深入开展集中打击妨害国(边)境管理犯罪专项斗争,打团伙、摧网络、断通道,严惩“偷引带”人员,防止疫情由非法入境人员输入境内。


四是加强与周边国家(地区)的移民执法合作。通过与陆地毗邻国家(地区)的边防、出入境和移民管理部门开展非接触式会谈会晤以及联合巡逻、联合演练,共同强化口岸边境防控,严打严防非法越境及各类违法犯罪活动,确保外防输入始终严密有序。


对于外国人来华政策,陈杰说,我们将继续认真贯彻落实“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策略要求,严格疫情防控措施。同时,对确有需要来华进行经贸、科技等活动的人员和具有紧急人道主义原因的人员提供入境便利。我们将根据疫情形势变化,协同有关部门适时调整出入境管理措施,一有新的安排将及时对外公布。(完)


来源:中国新闻网

绿色低碳转型 能源产业结构调整加快

作为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抓手,全国碳市场自7月16日启动上线交易以来备受关注。据统计,全国碳市场碳排放配额首周(截至7月23日)总成交量483.30万吨,总成交额24969.68万元。生态环境部新闻发言人刘友宾日前表示,总体来看,全国碳市场启动上线交易以来,市场交易活跃,交易价格稳中有升,市场运行平稳。

随着全国碳市场的建立和不断完善,后续包括石化、化工、建材、钢铁等更多高排放行业将逐步纳入。与此同时,央地近期密集发文部署更多绿色低碳转型举措,助推我国能源产业结构加快调整,目前多行业正通过技术升级创新逐步实现低碳甚至零碳排放。

碳市场交易价格稳中有升

据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的数据,全国碳市场碳排放配额上周最高成交价61.07元/吨,最低成交价52.08元/吨,上周五(7月23日)收盘价为56.97元/吨,较7月16日上涨11.20%。

7月21日,中国石化完成全国碳市场首笔大宗协议交易,从华润集团买入10万吨全国碳市场碳排放配额。根据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的成交数据,这笔交易为全国碳市场正式上线以来首笔大宗协议交易,成交金额为529.2万元。

业内人士指出,当前仍有不少企业处于碳交易摸索阶段,还在积累经验,随着企业参与度不断提高,市场活跃度有望提升。

对于碳价走势,业内普遍预计将保持上涨。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助理研究员赵越分析说,为体现以提高碳排放配额价格而增加碳排放成本的市场属性,我国的碳交易市场配额价格也将随着“双碳”目标的临近而上涨。届时,可再生能源的价格优势将进一步体现。

多举措推动绿色转型

碳达峰、碳中和无疑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在碳市场落地基础上,近期多部委密集发文部署更多绿色低碳转型举措。

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支持新建一批循环经济示范城市、示范园区。支持开展低碳城市试点,积极推进近零碳排放示范工程,开展节约型机关和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绿色建筑等创建行动,鼓励绿色消费和绿色出行,促进产业绿色转型发展,提升生态碳汇能力。

国务院国资委秘书长、新闻发言人彭华岗日前表示,国资委将指导中央企业严格控制化石能源的消费,积极发展非化石能源,因地制宜地开发水能,加快发展风电、光伏发电,积极有序发展核电。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统筹推动氢能的“制运储用”全链条发展。

地方层面也举措不断。例如,浙江出台《浙江银行业保险业支持“6+1”重点领域 助力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方案》,重点围绕能源、工业、建筑、交通、农业、居民生活等六大领域以及绿色低碳科技创新,明确时间表、路线图和具体工作举措。从支持绿色产业发展、完善绿色金融服务机制、强化转型期金融风险管理、加强数字化改革引领、推进行业自身建设等五大路径出发,确定20条重点任务,形成38项重点领域的差异化金融支持具体举措。

宁夏开展碳排放分布及行业特征摸底调研,强化重点碳排放区域、行业、企业管控,通过强化企业碳排放报告管理,推动企业能源和碳排放管理体系建设,推广低碳新工艺、新技术,推动工业领域煤炭高效利用和电能替代,协同推进温室气体减排,探索企业资源降碳的激励机制,鼓励高碳排放企业开展碳达峰的研究。

能源产业结构调整加速

随着全国碳市场的建立和不断完善,后续将有包括石化、化工、建材、钢铁等更多高排放行业逐步纳入。在此背景下,我国能源产业结构调整也在加快进行。

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使解振华日前表示,我国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将很快发布,将在各主要领域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助力加速中国绿色低碳转型和创新。据悉,其主要内容涉及优化能源结构、控制和减少煤炭化石能源、推动产业和工业优化升级以及遏制高能耗、高排放行业盲目发展等。

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各行各业都在明确相关路径,已取得一些成效。

火电行业作为排放大户,积极通过技术创新减少排放。例如,重庆富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储量大、价格低的低阶粉煤为基础原料,通过富氧燃烧节能减排耦合煤炭分级分质高效利用综合生态产业链技术制取清洁能源——干馏煤气+水煤气,结合IGCC系统以混合煤气为燃料,以利用纯氧与循环烟气形成的混合气体替代原有空气供混合煤气燃烧进行零碳发电,实现电力、煤焦油、一氧化碳母料等能源清洁生产、能源产品与碳脱钩。

钢铁行业方面,《钢铁行业碳达峰实施方案》初稿已初步完成,全国237家企业约6.5亿吨粗钢产能已完成或正在实施超低排放改造。

石化行业中,中国石化日前宣布将开启百万吨级CCUS(碳捕集、利用与封存)项目建设——齐鲁石化-胜利油田CCUS项目,涵盖碳捕集、利用和封存3个环节,建成后将成为国内最大CCUS全产业链示范基地,为国家推进CCUS规模化发展提供应用案例。这标志着我国CCUS项目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对有效提升碳减排能力、搭建“人工碳循环”模式具有重要意义。

来源:经济参考报

“大湾区组合港”开足马力 半年吞吐量近1.5万标箱

记者从深圳海关了解到,今年以来重点项目“大湾区组合港”马力十足、动能强劲,交出了一份不错的“增量”成绩单。据统计,顺德新港、北滘两条航线运作半年多来吞吐量近1.5万标箱,参与企业数、出口货值不断增长,目前顺德两港口超过85%的货柜选择以组合港模式进出口。

粤港澳大湾区组合港项目,是深圳海关推进粤港澳大湾区港口建设、促进深圳港加快发展的重点项目。依托区块链、物联网等底层技术,通过海关监管流程优化,实现湾区沿海沿江分属不同关区的港口可共享港口代码组成一个“湾区组合港”,货物在各码头间直接通过水路调拨,24小时运输不停歇。

2020年11月,首个试点项目“深圳蛇口—顺德新港组合港”正式启动,通过两个直属海关的协同监管,支持大湾区沿海的枢纽港和内河支线港一体化运营,企业可在支线港口一次性办结通关手续,由驳船运送到枢纽港口换装大船出海,大幅压缩通关时间和成本,对港口企业、船公司、生产企业等各物流链上下游参与方来说无疑是一项重磅利好。

美的集团旗下绝大部分制造工厂坐落于北滘镇,是北滘港的出口“大户”。美的报关公司关务张经理表示,“目前集团公司大部分的出口家电均选用组合港模式出口,物流整体时长由过去的5-7天压缩至2天,企业的仓库周转效率也得到了提高,此外,组合港模式下还能免除舱单录入费用,仅此一项全年即可节省费用超60万元,企业非常受益。”

受珠三角水网航道水深、桥梁限高等因素限制,大型国际货轮无法直接驶入珠江水道,货物须先运至深圳西部港区进行转关。“大湾区组合港”模式让进出口货物直航模式变成可能,珠三角货主可直接对接枢纽港的大船,码头自主安排港口间的调拨。招商局港口(华南)营运中心首席执行官刘彬表示:“该模式下,港口可以更加灵活地调配资源,大幅提高码头场地和集装箱周转效率,码头的堆存压力得到了有效缓解,有更多的货物吞吐,相当于码头的堆场实现了物理上的扩展。”

珠三角区域港口林立,各港航发展并不均衡,以流程优化、科技创新实现海运港口和内河码头监管协同,打造优势互补、互惠共赢的现代化港口群,是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提升城市能级的必然选择。

为让更多企业享受到改革红利,深圳海关进一步响应业界需求,今年3月,开通“深圳蛇口—顺德北滘”组合港,家电制造业重镇北滘镇企业在“厂门口”就能搭上组合港的“直通车”,实现“广货出海”江海物流无缝衔接。

下一步,深圳海关将积极发挥开放先行的优势,加速“大湾区组合港”模式拓点延线成网,形成大湾区水运“一盘棋”的全局效应,对接全球互联互通大格局,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粤港澳大湾区现代化通关新模式。

来源:南方日报

政策密集出台 储能产业发展加速

储能领域相关政策频频出台,正在推动商业模式日趋完善和产业链日臻成熟。27日,受大盘影响,截至收盘,申万储能设备板块跌1.60%,成分股大面积普跌。不过从板块阶段涨幅来看,近5日上涨3.37%,近20上涨12.55%,今年以来涨幅超过50%。

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发布推动新型储能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以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为目标,将发展新型储能作为提升能源电力系统调节能力。具体目标为:到2025年,实现新型储能从商业化初期向规模化发展转变。其中,装机规模达3000万千瓦以上。到2030年,实现新型储能全面市场化发展。

此外,发改委近日还表示,坚持储能技术多元化,推动锂离子电池等相对成熟新型储能技术成本持续下降和商业化规模应用,实现压缩空气、液流电池等长时储能技术进入商业化发展初期。

储能是新能源领域的一个重要细分领域,广泛应用于工业、商业和家用领域。从板块内上市公司业绩层面来看,目前已有多家上市公司上半年业绩预增。其中,易事特公告称,预计上半年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042亿元至2.413亿元,同比增长10%至30%;科华数据预计上半年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783亿元至2.161亿元,增幅为65%至100%。

广发证券分析指出,双碳目标下,储能市场面临高成长性、高确定性。随着2020年以来储能系统成本快速下降叠加支持政策密集出台,行业迎来三大变局:新增装机向电化学储能靠拢、应用场景向发电侧与电网侧靠拢、商业模式从单一向多样化扩张,储能商业化、规模化拐点渐行渐近。其中,电源侧储能短期以消纳弃风弃光、新能源强制配储为主,长期有待成本下探与模式延展补偿收益;电网侧储能随电力辅助服务市场化改革而逐步兴起,驱动需求扩张;用户侧以工商业和家庭储能削峰填谷为主,充换电站、5G基站、数据中心等高耗能行业配储降低用电成本。与此同时,储能产业链日臻成熟,龙头效应展现,储能电池和储能变流器有望率先受益于储能需求的快速增长。

来源:经济参考报

广东上半年空气质量同比反弹

将治理和监管涉VOCs重点行业

7月27日,省生态环境厅通报今年上半年广东环境治理状况。记者从会上获悉,今年上半年全省空气质量同比变差,仍有3个劣Ⅴ类水质断面,全省将重点治理和监管涉VOCs重点行业,并提高生活污水收集率。

全省空气优良天数比例降3%

“今年上半年,全省21个地级以上市空气质量同比下降。”省生态环境厅生态环境监测处处长林文介绍,除一氧化碳下降外,其他污染物浓度呈上升趋势。全省、珠三角、粤东、粤西、粤北的空气优良天数比例(AQI达标率),同比均有不同程度下降,其中珠三角地区降幅较大。

监测显示,全省AQI达标率为94%,同比下降3个百分点;珠三角地区AQI达标率为90.8%,同比下降5.2个百分点。其中,全省细颗粒物(PM2.5)平均浓度为24微克/立方米,同比上升9.1%;全省臭氧(O3)评价浓度为142微克/立方米,同比上升15.4%,臭氧作为全省首要污染物的比例达到68.8%。

水环境方面,今年1—6月,地级以上市在用集中式饮用水源(77个)、县级集中式饮用水源(83个)水质均保持100%达标。

另外,广东“十四五”地表水国控断面调增至149个,在今年上半年,149个断面中水质优良率(Ⅰ—Ⅲ类)为85.2%,同比下降1.4个百分点;劣Ⅴ类占2%,同比上升0.7个百分点,劣Ⅴ类断面为3个点位。与国家拟定的“十四五”末目标优良率91.3%、劣Ⅴ类比例0%相比均有差距。

臭氧是空气质量反弹根本原因

广东空气质量同比下降问题受到关注,省生态环境厅大气环境处处长张瑞凤表示,全国空气质量在上半年均有一定程度反弹,总体看南方地区的反弹幅度比北方高。

张瑞凤介绍,今年广东工业源特别是高排放工业污染物排放量,比去年和2019年有较大增幅,污染物总量明显增加。其中,在对空气进行溯源追踪后发现,空气中的VOCs(挥发性有机物,生成臭氧的重要前体物)浓度在增加,“超标天数中以臭氧为首要污染物的比例很高,也是今年空气质量反弹的一个根本原因。”

另外,今年全省能耗强度、能源消费增幅较快,同时气温偏高、降雨偏少,气象条件不利,也是导致空气质量下降的原因。

张瑞凤表示,接下来将重点治理和监管重点行业,特别是加快推进钢铁行业的超低排放改造,推进水泥、玻璃、陶瓷等涉VOCs重点行业治理。

须提高生活污水收集率

水环境方面,目前3个受关注的劣Ⅴ类断面均为氨氮超标,其中深坑断面超标0.42倍,青洋山桥断面超标0.94倍,茂名石碧断面超标0.51倍。

“3个断面的主要污染因子是氨氮,主要以生活源和农业面源污染为主。”省生态环境厅水生态环境处副处长黄仙明介绍,接下来将推动完善污水处理厂管网,目前广东污水处理能力和管网建设长度是全国第一,但污水有效收集率在全国还不是领先水平,因此接下来的重点是要提高生活污水收集率。

今年以来枫江流域污水处理能力增加5.1万吨,总处理能力已达到38万吨。同时今年新增70公里管网,累计达930公里。而揭阳青洋山桥断面,今年来新增污水处理能力15.7万吨,总处理能力达到44.45万吨,同时今年新增145公里农村截污管网、117公里雨污分流管网和56公里的市政管网,累计长度达到3770公里。

“5、6月数据显示,两个断面的氨氮基本达Ⅴ类,这说明污水处理设施对水质改善起到了关键作用,下一步要继续紧盯污水收集率不高的问题,推动厂网同步建成、使用,让污水处理能力发挥污染减排更大效果。”黄仙明说。

来源:南方日报

海运护航经贸复苏 “新基建”渐成新引擎

今年7月11日是第十七个“中国航海日”。“中国航海日”活动组委会日前发布的《2021年中国航海日公告》称,我国约95%的国际贸易货物量是通过海运完成的,海运在保障国际物流供应链畅通、促进世界经贸发展、维护国家海外权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2021年中国航海日主论坛以线上形式举行。相关专家学者齐聚“云端”,就中国航运业发展情况、如何实现航运业高质量发展,以及航运业未来的发展趋势等相关问题发表了观点。

交通运输部副部长兼中国海上搜救中心主任赵冲久介绍说,航运业是服务内外经济循环、促进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桥梁和纽带。七十多年来,我国航运业经历了从“瓶颈制约”到“初步缓解”,再到“基本适应”和“部分领域适度超前”的奋斗历程,我国已成为具有影响力的航运大国。

面对疫情带来的困难和挑战,赵冲久表示,航运业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发力:一要攻坚克难,保障国际物流供应链安全稳定畅通,当好对外开放合作的“主力军”,增强全球航运资源集聚和要素配置能力;二要补齐内河航运基础设施短板,推进航运业统筹融合发展,推进运输结构调整,深化改革创新;三要坚持创新引领,加快航运数字化转型,推进全面绿色转型,实现高水平安全与高质量发展良性互动;四要继续弘扬丝路精神和航海精神,不断丰富航海精神谱系内涵,传承发扬航运历史文化,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大军。

图片

“海运对我国经贸复苏发挥着强大的支撑作用。”中国远洋海运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许立荣介绍说,去年受到疫情冲击,在全球经济萎缩的背景下,海运承担了我国绝大部分的外贸货物运输量,为我国实现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增长贡献巨大。

交通运输部水运科学研究院院长费维军认为,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构建“双循环”发展新格局要求进一步发挥水运新优势,需要做到以下几点:发挥内河航道与沿海水上通道的“黄金水道”功能,使其成为内循环发展的大动脉;巩固远洋航运在支撑高水平对外开放和维护国际供应链稳定的地位和作用,使其成为外循环发展的大通道;提升港口现代化管理与服务水平,大力发展多式联运,使其成为双循环联动发展的大枢纽。

图片

中国交通建设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彤宙表示,我国航运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时代已经过去,以现代科技特别是新一代信息科技为支撑,以智慧港口、智能航运、绿色航道为代表的航运“新基建”,逐渐成为推动航运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沿海港口进入了结构优化、功能拓展、科技创新和软实力强化的重要阶段,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国际枢纽港口成为新目标,以自动化集装箱码头为重点的智慧港口建设成为主流。

来源:中国贸易新闻网

运价还在涨,出口企业挺难的!

伴随企业出口能力逐步恢复,海外客户补货需求增加,中国外贸不仅实现企稳,甚至持续回暖。但出乎很多企业预料的是,当前海运运力大幅下降,运价持续上涨,甚至出现了“一舱难求”和“一箱难求”的行情,给外贸稳定发展增加了不确定因素。


运价上涨舱箱难求


李艳伟从东北到广东闯荡多年,现在是中山市欣尔绮照明电器有限公司总经理。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这家灯具企业一路闯难关,可现在李艳伟明显感觉生意难做,最近的海运费上涨就是摆在她面前的一道难题。


“比起之前,现在的海运费上涨了好几倍。”李艳伟说,虽然公司采用FOB报价,由客户及其货代公司找船并付运费,自己不用承担多余成本,但运费上涨势必通过各种渠道影响与贸易伙伴的合作。“客户会减少订单。有的客户对交期催得紧,也有客户会压低我们的价格。”


不仅运费上涨,“一舱难求”和“一箱难求”的问题也在短期内使出口企业受到影响。广东展丰智能设备有限公司销售总监彭新伟在接受国际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公司主要生产气钉等产品,出口到欧洲和美国、日本等地。这些地区都处在热门航线上,船和集装箱都非常紧缺,需要船进港才能拿到S/O(装货单)。“我们有一笔货物,五六十个柜,压了将近一个月才出货,一不小心就会影响交期。”


记者在福步外贸论坛上看到,很多出口企业人士吐槽货运费用上涨和缺船缺箱的问题,这一状况不仅使得货代公司和船公司挑柜甚至坐地起价,也增加了外贸企业违约的风险。


中国对外贸易经济合作企业协会副会长蔡家祥在接受国际商报记者采访时说,整体来看,目前远洋运价比年初翻了好几番,其中美东航线运价最高5500美元/箱,欧洲航线最高5000美元/箱。


上海航运交易所最新发布的数据显示,11月27日当周中国出口集装箱运输市场延续高位行情,多条远洋航线运价有不同程度上升。中国出口集装箱运价综合指数为1198.72点,比前一期上涨4.6%。今年以来的情况也是屡屡突破历年高点。


需要提前筹谋应对


疫情之下,海运为何会出现如此强势的行情?蔡家祥分析,年初疫情暴发之后,出口急剧下降,国际班轮公司大幅减小运力。随着中国疫情得到控制,海外订单增加,中国出口快速复苏且集中出运,国际班轮公司却没有及时恢复运力和航班密度,导致缺舱位又缺空箱的现象,造成运价暴涨。
业内人士认为,造成缺仓位缺空箱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国外疫情防控措施普遍升级使得船到岸后需要滞留和查验很长时间,很难及时返回。船从中国港口发出多回来少导致运力不足,不仅价格持续高涨,而且船舱和集装箱难求。


这波海运行情目前给外贸企业带来多大程度的影响?彭新伟透露,其对不同的企业影响不同:对于FOB报价的企业,直接影响暂不明显,但如果持续时间太长,客户很可能重新进行价格谈判。无论采用何种报价,货物不能及时出运都会造成积压,增加仓储成本,而且企业需要提前生产和订舱发货,增加了不确定性。


蔡家祥表示,目前中国外贸企业80%~90%采用FOB报价,运价上涨对企业出口没有太大影响。“但如果运价长期涨下去势必导致买家让中国出口商分担部分成本,从而侵蚀中国出口企业的利润。”
此外,蔡家祥强调,在客观原因基础上,班轮联盟从原来的4家减为3家,市场集中度更高,更容易集体联合决策,此次减运力和提运价与此不无关系。缓解当前困境既有赖于增加运力供给,加强各国间的沟通与合作,让查验在符合防疫要求基础上更加便捷高效;也有赖于依法进行反垄断调查,规范班轮行业的定价机制,防止运价大起大落而影响贸易。

来源:中国商务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