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G+工业互联网”建设加力 产业化规模化应用持续推进

2021年中国5G+工业互联网大会11月20日在湖北武汉开幕。《经济参考报》记者从会上获悉,当前“5G+工业互联网”率先在采矿、钢铁、电力等十个重点行业快速推广,融合应用提速。多重政策利好将进一步释放,促进“5G+工业互联网”产业化规模化应用,具体包括加快5G基站建设和行业虚拟专网规模化发展,推动工业互联网平台进园区、进产业集群等。同时,将加快工业模组、关键软件等领域的快速研发和产业化,探索建设数据交易平台,进一步提升数据管理和开发利用水平。

“5G+工业互联网”正推动传统产业加速转型。走进武汉钢铁集团,“5G+工业互联网”正在赋能传统钢铁企业。后台操作人员将鼠标轻轻拖拽,“接单”机车随即自动赶到指定位置,高炉出铁口打开,铁水奔涌而下,随后机车自动拖着铁水罐前往炼钢厂。公司总经理敖爱国说,5G智慧管控平台的全面上线,帮助武钢优化20%岗位作业人员,提升10%铁水运输效率。初步估算,平台上线后仅运输环节每年节约逾4000万元。

工信部数据显示,目前5G+工业互联网在建项目超过1800个,具有影响力的工业互联网平台超过100家,连接设备数超过7600万台套,国家安全态势感知平台与31个省级系统全部实现对接。工信部信息通信管理局副局长王鹏介绍,“5G+工业互联网”率先在采矿、钢铁、电力等十个重点行业形成远程设备操控、无人智能巡检等20大典型应用场景,标杆示范带动作用日益凸显。

记者从会上获悉,我国5G网络布局具有先发优势,产业应用场景十分丰富,应充分用好这些有利条件,补齐工业互联网短板,大胆探索颠覆式技术路径,创造性地解决产业难题。

“十四五”期间,5G、工业互联网将从探索起步阶段进入到产业深耕、赋能发展的新阶段。工信部近日发布的《“十四五”信息通信行业发展规划》提出,持续深化“5G+工业互联网”融合创新,加快典型应用场景推广。

记者获悉,下一步工信部将从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拓展融合应用场景、推动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加强关键技术攻关,深化开放共享等方面重点发力,加快“5G+工业互联网”发展。

工信部部长肖亚庆在会上表示,将加强规划谋划,统筹布局协同,加快5G基站建设和行业虚拟专网规模化发展,增强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公共服务功能。支持企业运用5G等新型网络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建设企业内网,支持企业设备上云,推动工业互联网平台进企业、进园区、进产业集群。同时,将坚持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全面推进5G、工业互联网等数字技术的产业化、规模化应用。通过抓示范、树标杆、建园区,遴选一批专业化解决方案提供商,建设一批5G全连接工厂,做优一批工业互联网平台等,带动千行百业提质增效升级。

在加强关键技术攻关上,肖亚庆表示,5G、工业互联网应用普及要紧紧牵住技术创新这个“牛鼻子”,促进新兴技术群体融合创新、协同应用。将聚焦产业共性技术供给,大力推行“揭榜挂帅”机制,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实现工业模组、传感器、关键软件等领域的快速研发和产业化。着力激活数据潜能,加快研制工业数据交互等基础共性标准,探索建设数据交易平台,提升数据管理和开发利用水平。

相关企业也从加快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安全保障等领域积极展开布局。例如,中国移动将夯实工业互联网发展基础,确保2022年底前基本实现全国乡镇以上5G连续覆盖,以及重要园区、热点区域的有效覆盖;推动5G工业专网升级,满足大带宽、低时延、高可靠、高精度等工业企业重点需求。中国电信自主研发了安全的工业控制网关等,进一步部署差异化的安全防护系统。中国联通正加快为工业生产核心环节提供个性化需求提供“随时、随地、随心”的算力服务,加快构建5G“终端-网络-平台-应用”的端到端安全链。

业内指出,下一步仍需要加快技术研发,拓展融合应用,强化安全保障,不断完善产业生态。“5G赋能工业互联网仍面临诸多挑战,比如高质量工业网络供给不足,近80%的工业设备处于‘聋、哑’状态,工业智能终端、网关等产品种类少、能力不强。”浪潮集团执行总裁陈东风表示,应强化面向工业的5G技术创新,加强5G与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在工业领域的融合创新应用。

工信部总工程师韩夏表示,下一步需要促进产业升级,推进“5G+工业互联网”融入更多行业和领域,增强产业链企业发展能力,提高产业链协作效率和供应链一体化水平。同时提升服务能力,支持领军企业牵头整合产业链,输出更多可供中小企业借鉴的成熟方案和先进经验,着力培育一批行业应用公共服务平台和解决方案供应商,降低中小企业开展“5G+工业互联网”融合创新的门槛。

来源:经济参考报

新型电力系统加速构建 助力广东实现“双碳”目标

“释放电量已储存电量109千瓦时。”11月5日早上8点,南方电网广东惠州惠城供电局运用配电台区聚合调峰智能储能系统进行释放电量,转移线路供电负荷,制造线路负载“空窗期”,利用“空窗期”对高负载线路二次设备、消防系统、温控系统、照明系统进行巡视检查,及时发现和消除设备缺陷,保障城市电网稳定可靠运行。

分层分类建设新型电力系统示范区、以绿电为核心助力“双碳”转型、努力推动新能源“能并尽并”……2021年,南方电网广东电网公司多措并举,加速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助力广东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走在全国前列。

打造新型电力系统示范标杆

实现“双碳”目标,能源是“主战场”,电力是“主力军”。加快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已成为我国电力行业未来若干年的目标任务。

2025年前,初步具备“绿色高效、柔性开放、数字赋能”等新型电力系统基本特征,助力广东省碳达峰实现;2030年前,基本建成新型电力系统,着力打造新型电力系统示范标杆……广东电网相关蓝图已经绘就。

据悉,由于各地资源禀赋、基础条件各不相同,广东电网分层分类打造粤港澳大湾区省级示范区,“惠州市+汕尾市”整域、阳江市全域、韶关市全域市级示范区,以及广州南沙、东莞松山湖、珠海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等区级示范区。

例如,考虑到粤港澳大湾区具有负荷密度高、海上风电资源丰富、能源综合利用示范区领先等特征,因此,广东电网将粤港澳大湾区新型电力系统示范区的重点设定为依靠坚强的电网网架基础和过硬的技术实力,推动实现“高度安全可靠主网架、高比例清洁能源、高度系统调节能力、高度市场化体制机制”,建立“绿色高效、柔性开放、数字赋能”的新型电力系统,从而服务粤港澳大湾区经济社会发展,助力广东省实现碳达峰、碳中和。

按照部署,阳江市全域新型电力系统示范区要具备“新能源在电源结构中处于主导地位,具有完善的源网荷储体系”等显著特征。东莞松山湖低碳园区示范区则是面向松山湖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以服务松山湖园区实现绿色低碳发展为目标,具备“优质电力、数字电网、能源生态”等显著特征。

以绿电为核心助力“双碳”转型

在东莞松山湖北月荷湖畔,坐落着一栋六层蓝白建筑,这是松山湖智慧能源体验中心,这里部署了一套以燃气三联供为核心的楼宇综合供能系统,构成了一个小型的智能微电网。微网可以保证清洁能源100%消纳,通过楼宇能量管理系统提升了楼宇能效利用水平,年均节约标煤32.33吨。

除了楼宇微网项目外,南方电网广东东莞供电局还联合产业上下游合作伙伴,规划了松山湖北综合能源微网等示范项目,通过源源互补、源荷互动等形式进行互动调控,提升能源利用效率。

“我们通过加促电能替代,搭建以电为中心的能源消费体系,让能源使用更加便捷、绿色,推动社会经济绿色可持续发展。”南方电网广东东莞南区供电局松山湖供电服务中心经理阳武介绍。

为全力服务东莞市及早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东莞供电局打造服务双碳目标的“城市-园区-社区”三级减碳电网样本,在松山湖开展以绿电为核心的低碳示范建设。今年,东莞南区供电局挖掘并推动了18个电能替代项目,实现当年可量化电能替代电量超一千万千瓦时。

这并不是个例。今年以来广东电网大力推广电能替代,全面服务能源消费方式变革,打造绿电交易、储能等绿色低碳典型产品,助力低碳发展。

在惠州,南方电网广东惠州供电局主动服务,帮助企业生产更高效、更清洁。2021年,伯恩光学有限公司投产自建变电站,空出原有厂区用电容量空间,南方电网广东惠州惠阳供电局供电服务中心推荐其进一步建设电能替代项目,加快加大电锅炉项目的投产速度和改造容量。据统计,截至7月底,该项目设备改造容量总计18150千瓦,累计替代电量885.54万千瓦时,预计为企业节省生产成本超过800万元。

南方电网广东江门新会供电局也加快推进“以电代煤”“以电代气”等电能替代项目,在工业、商业、城乡生活等领域多方突破。在该局的积极推进下,位于新会区沙堆镇金门工业园的广进铸锻公司累计投入超过4000万元对铸造、机加工、抛光、电镀等重要生产环节进行电能替代改造,自10月份起,正式启用中频电炉。据了解,当月用电量突破200万度,预计年替代电量达400万千瓦时。

努力推动新能源“能并尽并”

历经150多天的建设,10月29日17时24分,500千伏阳江沙扒三期海上风电接入系统工程顺利建成投产,投运后每年将新增160万千瓦新能源送出。截至10月底,广东海上风电并网接入总容量累计达230万千瓦,广东海上风电年度并网进入最后关键的冲刺期。

广东电网公司规划部主网规划科高级经理刘新苗表示,公司一方面主动梳理省能源局2021年底确保全容量并网项目清单,常态化掌握工程项目进度,滚动更新,确保海上风电项目做到“能并尽并”。另一方面,积极与海上风电投资主体对接,了解业主诉求,准确掌握项目建设进度,超前谋划接入系统及并网调试事宜,全力推进海上风电送出工程建设。

除海上风电外,光伏、陆上风电、生物质发电等新能源也是服务广东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的生力军。预计“十四五”期间,广东省风电、光伏等新能源加速发展,截至2021年10月底,广东新能源装机1997万千瓦,其中海上风电230万千瓦、光伏发电897万千瓦、生物质装机容量为331万千瓦。

大力支持新能源发展,硬件是不可或缺的部分。2021年,广东电网已规划新增了220项110千伏及以上电压等级的新能源配套送出工程,为新能源发展再添有力保障。

为全力服务新能源接入和消纳,持续推进能源绿色低碳转型,今年9月,广东电网公司成立南方区域首个省级新能源服务中心。“我们的定位是为服务政府做好新能源规划与政策的技术咨询,促进新能源科学发展和全社会资源集约利用,并面向新能源投资主体做好一站式服务的业务办理,实现新能源‘能并尽并’。”南方电网广东电网公司新能源服务中心市场开发组组长杨淼锋介绍。

作为支撑电网灵活调节、全面消纳风光新能源,为用户提供安全稳定供电保障的关键技术,储能是南方电网广东电网公司推动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关键环节,目前广东已形成全国最大的储能调频市场,储能并网容量达40万千瓦,为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奠定坚实基础。

“十四五”是碳达峰的关键期、窗口期,大力发展海上风电,是广东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必然选择。接下来,随着广东加快海上风电、分布式光伏等新能源开发利用,广东电网将持续主动融入和服务新能源高质量发展,以大规模可再生能源并网消纳为总抓手,优化省区能源资源配置,持续推动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提高粤港澳大湾区清洁能源占比。

来源:经济参考报

广东:“十四五”将筹建保障性租赁住房超129万套(间)

《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的实施意见》近日发布,提出进一步加快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缓解住房租赁市场结构性供给不足。

保障性租赁住房主要解决符合条件的新市民、青年人等群体的住房困难问题,以建筑面积不超过70平方米的小户型为主,租金低于同地段同品质市场租赁住房租金。

该实施意见明确了发展重点,其中,广州、深圳、珠海、汕头、佛山、惠州、东莞、中山、江门和湛江市是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的重点城市。其中,广州和深圳市单列租赁住房用地占比原则上不低于10%。各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要严格落实支持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的各项用地政策,切实加大保障性租赁住房用地保障力度。

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相关负责人表示,保障性租赁住房主要面向无房新市民、青年人,不设收入线门槛。“十四五”期间,广东计划筹集建设129.7万套(间)。从今年起已经开展保障性租赁住房建设三年专项行动,截至10月底,广东全省已筹集建设保障性租赁住房18.56万套(间),完成2021年度目标任务占比为83.5%,惠及群众超过50万人。

来源:经济参考报

纺织业:转型智能织造 数字化赋能补短板

随着数字经济引擎动力不断增强以及全球气候治理形势日趋紧迫,数字赋能和绿色转型为纺织产业寻求未来商业形态进化和经济发展模式升级、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关键支撑。

在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日前举行的第四届世界布商大会上,国际纺织制造商联合会主席、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会长孙瑞哲表示,全球纺织业价值链正发生深刻变革,加快进入以数字与绿色为核心的新时代。中国纺织服装产业表现出强大的韧性与活力,在推动共同富裕和开放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转型智能织造

与布商大会共同亮相的2021中国纺织知名企业创新成果展上,集聚了30余家行业龙头企业,展现了我国纺织服装全产业链强大的创新能量。

在智能时尚服装产品展示区,赢家时尚、爱慕、森马、东方国际、青岛红领5家品牌企业展出了可实时监测人体心率的运动智能内衣、可进行调温的碳纤维柔性发热衣、“冰淇淋”莱赛尔牛仔裤、男士多功能防护外套、儿童防蚊T恤等众多市场爆款产品,体现出行业在智能、科技、时尚型产品开发方面的高端水平。

在数字化转型背景下,我国纺织工业在智能织造方面进行了转型升级。

绍兴柯桥作为传统纺织工业重镇,印染布产量占全国30%以上,纺织品交易占全球的四分之一。眼下,其正探索“产业大脑+未来工厂”的应用场景,打造涵盖全产业链、全要素的纺织印染产业大脑,推动柯桥纺织印染产业集群的数字化提升。

纺织企业抓住数字化带来的巨大机遇寻找新发展动力。福建泉州海天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邓生明提出,企业可以以信息化为支撑,依靠外部产能融合,专注于产品开发和客户服务,快速响应市场的变化要求,实现转型转变。通过将数据进行有效对接或将系统协同给企业的方式,保证数据互通。他认为,在数字化驱动背景下,大数据技术、自动化印染技术以及数据化设计,将形成智慧设计的模式赋能产业发展,有效指导产品开发,降低研发成本,实现在线多方互联沟通。

当前,我国纺织工业在数字化车间、智能生产、个性化定制、网络化协同等方面形成了系统解决方案,并由试点向全行业推广,取得生产效率提升、产品质量提高以及节能降耗减排的显著成效。

中国纺织信息中心主任乔艳津表示,逐步建立面对未来的数字适应力、联通力和创新力,必将助力中国纺织服装产业成为世界时尚科技的主要驱动者、全球时尚的重要引领者、可持续发展的有力推进者。

减碳与补短板并重

作为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领域,我国纺织服装行业一直是全球可持续治理的活跃力量。

布商大会期间,中国17个市场领先品牌企业和40家重点纺织企业在柯桥联合举行了“30·60中国纺织服装碳中和加速行动”发布仪式,并宣布气候行动承诺:6个月内开展气候训练营,12个月内开始制定“双碳”目标,24个月内公布“双碳”行动规划和路线图,并定期开展碳信息披露。

“30·60中国纺织服装碳中和加速行动”标志着自2017年我国纺织服装行业开启的气候创新2030行动由自发阶段进入自主阶段。工业和信息化部消费品工业司一级巡视员曹学军表示,应对气候变化,纺织行业积极行动走在前列,从“碳管理创新2020行动”到“气候创新2030行动”再到“30·60中国纺织服装碳中和加速行动”,积极付诸产业实践,目前已培育出一批先锋企业,将引领更多企业甚至更多行业行动起来。

我国纺织行业一方面要减碳,一方面还面临着产能过剩、大而不强等短板问题。对此,作为中科院“碳中和框架路线图”项目主要牵头人之一、中科院院士丁仲礼认为,中国“双碳”目标的确立,对纺织行业转型升级是一次重大挑战,更是难得的机遇。他建议,纺织企业专注于科技创新,依靠技术进步和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同时坚持开放合作,构建全产业链协同发展模式,加快形成绿色低碳的现代纺织产业体系。

据介绍,为了强化创新驱动和科技在产业低碳转型方向上的引领作用,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将创建“中国纺织服装行业3060碳中和加速计划”企业可持续发展创新中心,整合包括政府、行业管理部门、智库、科研机构、技术机构等的全球产业链优势资源,重点支持“3060行动计划”企业联合开展“双碳”目标导向下协同研发、模式探索、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市场应用的研究、开发和实践以及人才培养。

强化全球合作

作为与世界纺织行业对话、交流、合作的一扇窗口,连续举办4届的世界布商大会,已成为推动纺织工业体系螺旋式上升的重要力量。

绍兴市委书记马卫光介绍,以世界布商大会为抓手,绍兴构建了连接世界设计师、工程师的协同创新等平台,与国际纺织时尚城市合作打造设计梦工厂、制造云工厂,推进数字物流建设,初步形成了全产业链创新发展的新格局。

“在绍兴,仅中国轻纺城就与52个国家和地区的纺织协会建立了合作关系,市场成交额两年平均增长19%、网上成交额两年平均增长24%,在疫情下彰显出纺织产业的强大生命力。”马卫光说。

“‘数字赋能·绿色共生’的主题总结了全球纺织服装行业面临的挑战。”在国际服装联盟(IAF)主席Han Bekke看来,解决这些挑战的关键在于全球合作,而中国企业更是全球纺织服装供应链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当前,全球时尚行业需要更加紧密地携手合作,共同应对新一轮产业变革带来的挑战。”意大利国家时装商会(CNMI)荣誉主席Mario Boselli同样认同国际合作的正向作用。他说,意中两国在时尚产业的供应链上有很多互补发展的机会,两国产业之间进行更紧密的合作,将会带来共赢。

我国是纺织品服装生产、消费、出口大国,具有完整的产业配套体系和国际先进的整体技术装备。中国纺织工业确实是世界纺织工业体系平稳运行的重要支撑。

孙瑞哲表示,我国纺织服装行业要以新实践面对变局,即夯实制造基础,巩固产业规模与体系优势;强化科技创新,形成新的发展动能;注重内容转化,形成新的价值来源;专注细分市场,构建更具延展性的市场体系;发展集群经济,打造协同高效的产业生态;加快绿色转型,推动产业循环低碳可持续发展。他强调,强化合作,打造更加完善的创新体系、更高质量的制造体系、更加融通的市场体系、更负责任的生态体系将是共创全球纺织服装产业未来的重要路径。

来源:中国新闻网

工业领域明确“十四五”绿色低碳发展具体目标

“工信部联合国家发改委等有关部门编制了工业领域及钢铁、有色金属、石化化工、建材等重点行业碳达峰实施方案,目前相关方案已编制完成,后续将按统一要求和流程陆续发布。”12月3日,工信部发布《“十四五”工业绿色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

工信部节能与综合利用司司长黄利斌透露,《规划》明确了工业领域绿色低碳发展的一系列具体目标:到2025年,单位工业增加值二氧化碳排放降低18%,钢铁、有色金属、建材等重点行业碳排放总量控制取得阶段性成果;重点行业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降低10%;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降低13.5%;大宗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达到57%,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16%;推广万种绿色产品,绿色环保产业产值达到11万亿元。

黄利斌表示,“十四五”期间将全力推动工业领域自身的碳达峰。在产业结构方面,构建有利于碳减排的产业布局,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项目盲目发展。在节能降碳方面,着力提升能源利用效率,调整优化用能结构,强化节能监督管理。在绿色制造方面,通过典型示范带动生产模式绿色转型,推动全产业链低碳发展。在循环经济方面,强化工业固废综合利用,减少资源消耗,促进协同降碳。在技术变革方面,加快绿色低碳科技变革,以技术工艺革新、生产流程再造促进工业减碳去碳。

黄利斌表示,为进一步发展绿色低碳产业,要发展绿色环保技术装备,加大绿色低碳产品供给,创新绿色服务供给模式。如实施智能光伏产业发展行动计划并开展试点示范,持续推动风电机组稳步发展,攻克核心元器件;推广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加快充电桩建设及换电模式创新;构建工业领域从基础原材料到终端消费品全链条的绿色产品供给体系等。

技术是推动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力量。工信部节能与综合利用司副司长尤勇表示,工信部将坚持问题和需求导向,创新突破一批“卡脖子”的绿色环保共性关键技术,大力研发和推广应用高效加热、余热回收等工业节能装备,着力在低能耗、模块化、烟气、固废处理等工业环保装备发力,在源头分类分解、过程管控、末端治理等工艺装备方面,为工业固废智能化设备研发提供支持。同时也将加快发展工程机械、机床、内燃机等再制造装备,加快先进适用节能环保装备推广应用,满足工业绿色发展的持续需求。

工信部节能与综合利用司副司长王孝洋表示,“十四五”时期将更加注重数字化技术对工业绿色发展的引领作用,夯实数据基础、建立绿色低碳基础数据平台,加快数字化改造,培育应用场景、推进“工业互联网+绿色制造”,推动数字经济的新优势转化成为工业绿色低碳转型的新动能。

来源:科技日报

汽车闹“芯荒”,“芯事”如何解

近一段时间以来,汽车“缺芯”问题引发社会关注。因为芯片短缺,福特、丰田等国际车企,以及部分国内车企的一些工厂相继减产甚至停产。目前,汽车芯片价格暴涨,但依然供不应求。

为何汽车行业会闹“芯荒”?“缺芯”状况何时能得到改善?未来,我国应怎样实现汽车芯片自主可控?记者就此进行了采访。

全球车企大范围“缺芯”

【数据】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显示,今年8月,受国内和马来西亚新冠肺炎疫情、车用芯片供应短缺等因素影响,我国汽车产销同比继续下降,汽车产销分别完成172.5万辆和179.9万辆,同比分别下降18.7%和17.8%。

“最近芯片短缺,我们店里部分车型暂时缺货。”北京一家广汽丰田4S店的工作人员说。日前,丰田汽车表示,由于汽车芯片短缺,计划将大幅削减其全球产量。

10月1日,理想汽车公布了2021年9月交付数据。9月,理想汽车交付7094辆理想ONE。而8月,理想汽车交付了9433辆理想ONE。“受到芯片供应持续短缺的影响,理想汽车9月交付量有所下降。我们正在采取更多措施,以确保零部件供应,希望尽可能地缩短用户提车等待周期。”理想汽车联合创始人兼总裁沈亚楠说。

此外,长城汽车、长安汽车等汽车品牌均出现了销售车辆现货少、订货周期延长等情况。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总工程师许海东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相较于新能源汽车,传统汽车“缺芯”问题更加突出。从产销量来看,1至8月,我国汽车产销分别完成1616.6万辆和1655.6万辆;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181.3万辆和179.9万辆,新能源汽车市场渗透率接近11%。新能源汽车产销量比传统汽车小,其芯片采购量也相对较少,一些芯片厂商可能会优先保障新能源汽车芯片供应。

“我们调研发现,‘缺芯’是大范围的,基本上大部分汽车芯片都缺,比如车身稳定控制系统、自主电子控制单元(ECU)等芯片;特别是微控制单元(MCU)芯片最为紧缺,也最有代表性。”许海东说,不只是国产车“缺芯”,日系、美系、德系等汽车都“缺芯”。芯片供应是全球化的,“缺芯”也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

2020年下半年以来,全球芯片制造产能持续紧张,汽车“缺芯”成为摆在全球汽车厂商面前的难题。

今年2月,通用汽车宣布,位于美国、加拿大、墨西哥的3家工厂停产,韩国一家工厂产量减半。今年1月以来,本田、日产等汽车公司宣布减产,其在日本国内的部分生产线一度陷入停顿。芯片短缺对欧洲汽车业影响也不断加剧。据德国媒体报道,大众、奥迪汽车均因芯片短缺出现不同程度停产。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规划所新兴产业研究室研究员王舒磊认为,汽车“缺芯”问题有很多因素,可以从供需两方面来认识这个问题。所谓“缺芯”,其本质是“供小于求”,需求方争先恐后储备芯片的“剧场效应”愈演愈烈,以及在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等情形下,汽车“缺芯”问题更加凸显。

疫情让供应“雪上加霜”

【预测】
有市场研究机构测算,因芯片短缺,今年一季度全球减产了100万台汽车。2021年,全球汽车产业销售额将减少600亿美元。此外,随着5G、人工智能等技术在汽车领域逐步应用,汽车行业芯片应用将呈现成倍增长趋势。

汽车“缺芯”,原因何在?

许海东认为,当前,汽车上所用的芯片越来越多,加上消费类电子产品销量不断增长,芯片消费处于一种较快增长状态。同时,近一段时间以来,国外疫情特别是马来西亚疫情,以及美国半导体重地得克萨斯州遭遇暴风雪、日本瑞萨芯片厂着火等因素,让本就紧张的芯片供应“雪上加霜”。

“‘缺芯’状况明年恐怕还会持续,可能要到2023年才会真正有所缓解,因为芯片需要三年左右时间才能形成产能。”许海东说,芯片短缺会影响汽车产销量。即使有需求,没有芯片也生产不出汽车。未来一两年,汽车产销量的增速大约会维持去年的水平,不会有大的增加。

王舒磊分析称,从供给端来看,汽车芯片生产企业数量有限,由于受疫情影响,汽车芯片原材料出口国大幅缩减出口量,中间制造环节受到严重冲击,导致供给端严重滞后。比如,马来西亚占全球半导体贸易的7%,占全球半导体测试和封装产能的13%。受疫情影响,芯片供应受到巨大打击。从需求端来看,全球汽车市场,尤其是新能源汽车市场需求强劲,供需结构不匹配问题更加突出。

“我国作为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汽车‘缺芯’的根源同样是供需结构不平衡的问题。”王舒磊说,基于疫情防控稳定优势,我国在全球率先实现正常复工复产,经济恢复增长,国内市场需求不断提升,为国内汽车产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条件。与此同时,国外深受疫情困扰,一些汽车芯片原材料、封装制造环节受影响,无法及时有效满足国内汽车产业生产。疫情成为当前最大的不可控因素。

工业和信息化部党组成员、总工程师、新闻发言人田玉龙表示,针对目前汽车芯片供需矛盾紧张的突出问题,工信部和有关部门组建了汽车半导体推广应用工作组,加强供需对接和工作协同,推动提升汽车芯片供给能力。特别是针对当前一些特定的芯片生产供应极度短缺问题,组织行业协会和企业加强联系,推动一些企业复工复产,尽可能地保障一些特定芯片的供应。同时,简化审批程序,使替代芯片尽快推广应用。

“总的来看,芯片供应链紧张问题还要存在一段时间,当前这个问题还是比较严峻。”田玉龙说。

立足国内实现自主可控

【案例】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品牌及公关事业部总经理李云飞表示,比亚迪在汽车芯片方面早有布局研发,经过10多年发展,已拥有包含芯片设计、晶圆制造、封装测试和下游应用在内的一体化经营全产业链。

汽车“缺芯”,如何破解?

在王舒磊看来,破解“缺芯”问题,不能一蹴而就。要分阶段实现国产化自主替代,建立产业联盟,加大研发投入,开展联合基础攻关等。

“近期,我们注意到,美国商务部要求汽车行业公司自愿提供芯片供应相关信息。”王舒磊说,在汽车“缺芯”环境下,建立汽车产业链供需动态数据库很重要,有助于提高供应链环节的信息透明度,便于政府及时作出相关政策调整,便于企业及时调整生产、采购、营销策略,避免出现订单大量堆积、原材料严重匮乏等影响正常经营生产,以及产业链上下游无法有效运转等问题。

芯片作为数字经济的基石,任何国家和地区都很难忽视其在未来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许海东认为,破解“缺芯”问题,要立足于国内,逐步实现国产化。汽车企业和芯片生产企业要联合起来,共同开发、应用。政府要通过政策、资金等进行引导,比如,鼓励相关企业使用国产芯片,提供资金等支持或补助,减少汽车主机厂对使用国产芯片的担心。同时,也可鼓励国外芯片企业到中国投产。

“只要产能一上来,芯片短缺问题就会缓解,但是要想真正解决‘缺芯’危机,就必须实现芯片自主可控。我国相关企业应共同努力,特别是要在提升生产规模、产品质量性能等方面做大量工作。”许海东说。

田玉龙表示,工信部将加强对汽车行业发展和芯片制造供应能力的监测、分析研判,有针对性地解决现在汽车企业存在的短缺问题,积极扶持芯片制造企业加快提升供给能力,加快替代方案投入运行使用,优化整个产业链布局,使芯片供给能力在未来形成稳定供给,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要加快转型升级,坚持电动化、网联化、智能化发展方向,特别是加快促进新能源汽车发展。”田玉龙说,要继续深化开放合作。

芯片是全球化的产业链,要想维护好供应链产业链畅通,就要加大国际合作,稳定国内外供应渠道,特别是与各国加强在技术创新、国际贸易、标准法规等领域的开放合作,使我国芯片产业链供应链进一步稳定发展,从而促进汽车工业高质量发展。

来源:光明日报

国常会部署一揽子举措保证电力煤炭等供应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10月8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进一步部署做好今冬明春电力和煤炭等供应,保障群众基本生活和经济平稳运行;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黄河保护法(草案)》。

会议指出,今年以来国际市场能源价格大幅上涨,国内电力、煤炭供需持续偏紧,多种因素导致近期一些地方出现拉闸限电,给正常经济运行和居民生活带来影响。有关方面按照党中央、国务院部署,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能源供应保障。针对今冬明春电力、煤炭供求压力依然较大的情况,会议强调,保障能源安全、保障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是“六保”的重要内容,要发挥好煤电油气运保障机制作用,有效运用市场化手段和改革措施,保证电力和煤炭等供应。

一要坚持民生优先,保障好群众生活和冬季取暖用能,确保发电供热用煤特别是东北地区冬季用煤用电。加强民生用气供应,适时组织“南气北上”增加北方地区取暖用气。

二要在保障安全生产的前提下,推动具备增产潜力的煤矿尽快释放产能,加快已核准且基本建成的露天煤矿投产达产,促进停产整改的煤矿依法依规整改、尽早恢复生产。交通运输部门要优先保障煤炭运输,确保生产的煤炭及时运到需要的地方。

三要支持煤电企业增加电力供应。针对煤电企业困难,实施阶段性税收缓缴政策,引导鼓励金融机构保障煤电企业购煤等合理融资需求。

四要改革完善煤电价格市场化形成机制。有序推动燃煤发电电量全部进入电力市场,在保持居民、农业、公益性事业用电价格稳定的前提下,将市场交易电价上下浮动范围由分别不超过10%、15%,调整为原则上均不超过20%,并做好分类调节,对高耗能行业可由市场交易形成价格,不受上浮20%的限制。鼓励地方对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用电实行阶段性优惠政策。

五要加快推进沙漠戈壁荒漠地区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建设,加快应急备用和调峰电源建设。积极推进煤炭、天然气、原油储备及储能能力建设。

六要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完善地方能耗双控机制,推动新增可再生能源消费在一定时间内不纳入能源消费总量。推动重点领域实施节能降碳改造,在主要耗煤行业大力推进煤炭节约利用。

会议要求,要压实各方能源保供和安全生产责任。坚持实事求是,加强统筹兼顾。各地要严格落实属地管理责任,做好有序用电管理,纠正有的地方“一刀切”停产限产或“运动式”减碳,反对不作为、乱作为。主要产煤省和重点煤企要按要求落实增产增供任务。中央发电企业要保障所属火电机组应发尽发。电网企业要强化电力运行调度和安全管理。对不落实能源保供责任的要严肃追责。

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教授孙传旺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表示,此次国常会对于今冬明春能源供应工作进行了综合部署,有助于稳定我国电力供应,切实保障民众温暖过冬,推动能源经济系统安全、平稳、有序运行。从民生角度,强调加强民生用能供应,有利于推动保基本民生、保粮食能源安全等“六保”工作进一步落实;从扩大能源供给角度,明确支持对煤电企业进行政策扶持,加快煤电价格的市场化改革,在有条件的地区推进新能源产业布局,有助于引导煤电机组有序平稳退出,提升能源系统稳定供电能力;从加强能源管理的角度,要求坚决遏制不合理能源需求,支持增强能源总量管理弹性。

来源:经济参考报

直播招聘、视频面试、AI面试……数字化深度走进就业服务

首届全国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大会引关注,数字化正深度走进就业服务。

近年来,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如火如荼,为求职者提供岗位信息,为招聘企业提供招聘渠道,架起供需之间的桥梁。如今,人力资源服务业在招聘中引入新科技,直播招聘、视频面试、AI面试走进大众视野;与多家企事业单位建立长期稳定合作关系,并搭建平台,让信息传达更方便、辐射更广泛;采取多种方式防止虚假招聘、信息泄露……种种措施,让人力资源服务业在促进就业创业方面起到的作用越来越明显。

共为2.9亿人次提供就业、择业和流动服务,为4983万家用人单位提供专业支持,这是2020年我国4.58万家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服务就业的“成绩单”。

7月28日—29日,在重庆举行的首届全国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大会引发广泛关注。与会者表示,人力资源服务业正在从简单的中介服务,向人力资本培养、开发等全产业链发展。新技术与招聘活动将碰撞出怎样的火花?下一步,如何规范人力资源服务行业的发展,更好地服务就业?记者在大会上采访了人社部有关负责人及专家、从业者。

直播招聘、视频面试、AI面试……新科技提高岗位供需结合效率

找工作,到直播间?走进智联招聘的展台,直播招聘这一全新的招聘模式吸引了许多目光。小小的手机屏幕上,杉树支教的老师正在“云直播”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各小学的情况,他们通过孩子们朴实的话语,诚挚邀请更多人到凉山加入支教队伍,为当地的孩子们提供更好的教育。“往年,凉山地区在招聘支教老师方面存在困难。今年,仅3月19日的直播招聘就有4500人实时观看,300人投递简历,并连麦进行视频面试。”智联招聘CEO郭盛说。

郭盛表示,直播招聘为中小企业提供了全新的展示企业魅力的方式。求职者来到直播间,除了可以看到企业的视频版介绍,还能看到企业在薪资、发展前景和晋升空间等多个维度的综合评分。不仅如此,有的招聘直播间还对普通观众开放,让观众观摩其他求职者的面试过程。“这为大学生等群体熟悉面试过程、提升面试能力提供了途径。”郭盛说。

重庆云日集团的展台则可以对劳动者进行人力资本测评。求职者只要在电脑前完成简单测试,即可得到一份专属潜能测评报告,了解自己的优劣势、适合的教育培训方向及工作行业性质。据介绍,重庆云日集团的自带潜能测评系统,通过检测劳动者大脑脑电波的相关信息及手指尖末梢神经电位差等各项指标,再依据系统大数据,得出每名劳动者的专属测评报告。

不仅如此,许多企业还展示了一种全新的面试形式——AI面试。在视频面试过程中,除了面试官,人工智能也在后台同步分析求职者的面试情况,并给出测评建议。

国投人力公司副总经理王旭表示,人力资源服务业数字化转型已成为新趋势。统计数据显示,2020年全国各类人力资源服务机构通过网络发布岗位招聘信息16.47亿条,同比增长307.10%;发布求职信息8.4亿条,同比增长2.04%。“数字化技术的发展有利于提高供需结合效率。”广州红海人力资源有限公司经营管理和市场营销总经理范小薇说,一方面,在线技术的普及让一名劳动者从一天参加2—3场面试变为1天可参加10场面试;另一方面,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让企业对劳动者的评估更为完善,有利于增强匹配效果,降低劳动者入职后的离职率。

立足招聘、提供培训、吸纳就业,人力资源服务业助力实现稳就业

“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在稳就业工作、保就业任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人社部副部长李忠说,特别是在疫情防控中,全国各类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响应号召、积极作为,2020年共集中举办网络招聘会3.6万场,提供就业岗位4230万个,助力我国快速实现复工复产。

“目前,我们已经同3900余家跨国公司、上市公司、企事业单位建立长期稳定合作关系,累计为300万余人(次)的社会人才提供了就业择业的平台和机会。”重庆市人才大市场集团董事长赵云中说。国投人力则将精力投向高校毕业生。他们专门搭建了国聘官方网站,定期开展国聘行动,将招聘信息精准送到高校毕业生手中,架起求职者与招聘岗位之间的桥梁。

除了传统的招聘活动,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还积极参与技能培训等业务,助力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范小薇介绍,他们正在积极搭建职业技能培训线上服务平台,组织专家团队开发培训课程,完善智能学习系统。同时,针对企业需求,积极联合职业院校开展线下联合办学,实现技能人才定岗培养。人社部数据显示,2020年全国各类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共举办培训班43万次,同比增长10.99%;培训人员2324万人,同比增长48.16%。

受访企业表示,近年来,尊重人才、重视人才的社会氛围加速形成。人力资源服务业也正在从简单的中介服务,向人力资本培养、开发等全产业链发展。“十三五”时期,全国人力资源服务行业累计举办招聘会119万场,培训劳动者7868万人次,推荐高端人才744万人次,服务用人单位1.9亿家次,为11.5亿人次提供就业、择业和流动服务。

不仅如此,人力资源服务业自身也正在吸纳越来越多的劳动者就业。人社部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底,全国共设立各类人力资源服务机构4.58万家,从业人员达84.33万人。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院副院长莫荣表示,我国是人力资源大国,有近9亿劳动力、1亿多市场主体和数以亿计的各类人才,人力资源服务业具有巨大发展潜力。“只有充分发挥人力资源服务业的作用,才能更好助力稳就业,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莫荣说。

严格审核、保护信息、完善法规,各项措施持续推进行业规范发展

据介绍,我国人力资源服务业还存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等问题,离更好适应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还有提升空间。“目前,人力资源服务业整体实力大而不强,协同发展水平还不高,产业结构不尽合理,市场秩序有待规范。这些都是制约行业高质量发展的重点问题,要采取措施加以解决。”李忠说。

针对虚假招聘问题,受访企业纷纷表示,人力资源服务企业将持续加大投入,切实承担起中介责任,守好“第一关”。国投人力公司副总经理王常盛介绍,他们有专门的审核小组,会对企业的营业执照、发布人的信息真实性、岗位内容进行认真核验,以保证每个岗位真实有效,让劳动者可以找到放心的工作。郭盛则表示,行业视频化的发展趋势让劳动者可以更加立体地了解企业的情况。“所谓眼见为实,这也有利于核实企业信息的真实性。”

在求职者个人信息保护方面,参会企业表示,将严格尊重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加强内部风控管理,做好求职者个人信息保护工作。“除了做好风险防控管理,我们还将持续加强网络安全投入,避免企业网站因遭受网络攻击而造成信息泄露。”王常盛说。

参会专家则表示,今年人社部出台了《网络招聘服务管理规定》,这是我国网络招聘服务领域第一部部门规章,对网络招聘服务活动准入、服务规范、监督管理、法律责任等作出规定。“一系列政策法规将为人力资源服务业促进就业创业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莫荣说。

来源:中国新闻网

央地合力织密“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资金保障网

《经济参考报》记者注意到,近期从中央到地方正密集部署,支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其中针对企业融资需求,金融财政等多元资金保障网正加速形成,同时进一步拓展直接融资渠道,加快“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等优质企业上市培育。

7月30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要求,要强化科技创新和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加强基础研究,推动应用研究,开展补链强链专项行动,加快解决“卡脖子”难题,发展专精特新中小企业。7月27日在全国“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峰论坛上,工信部表示把提升创新能力和专业化水平作为培育中小企业的着力点,把做强产业与培育企业工作紧密结合,力争在“十四五”期间孵化带动百万家创新型中小企业,培育十万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一万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一千家“单项冠军”企业。

根据工信部数据显示,目前已培育三批4762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五批596家“单项冠军”企业,带动各地培育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4万多家。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中小企业研究所所长杨东日在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大力引导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的发展道路对于我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经济转型升级,不断增强我国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尤其要实现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不仅要发展一批大型龙头企业,还应培育大批长期专注于特定细分领域、细分产品、能够在所在领域不断创新发展并占据市场领先地位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整体提高各产业的附加值水平。

值得关注的是,多元资金保障正进一步拓宽“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融资渠道,其中培育优质企业上市成为重要发力点。日前,工信部、科技部等六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加快培育发展制造业优质企业的指导意见》,明确完善金融财政和人才政策措施,用好现有资金渠道,支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地方上,陕西提出建立“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库,对初次认定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给予资金奖励。广西日前表示,后备挂牌企业资源丰富,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7家,自治区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45家,力争年内推动一批广西优质中小企业在新三板挂牌。日前海南省股权交易中心设立“专精特新板”,现场30多家企业集体挂牌,金融机构现场为挂牌企业授信20亿元。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经济研究部副部长刘向东对记者表示,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要营造良好的发展生态,其中需进一步加强金融扶持,利用科技金融、中小企业基金、资本市场等多元资金保障体系,支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开展技术创新。

与此同时,专家也指出需进一步支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协同创新。杨东日表示,应鼓励科研院所与“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加强互动,推动创新要素集聚,强化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地位,完善创新生态。鼓励“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提升品质打造品牌,引导和鼓励企业提高先进管理水平,创新产品设计,优化生产流程,完善质量诚信体系,打造更具市场影响力的自主品牌。同时进一步加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工作,各地要结合本地产业发展实际,积极开展“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培育工作,完善相关标准和扶持政策措施,创新培育方式,推动更多优质企业成长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


来源:经济参考报

加快数字技术与贸易发展深度融合——壮大外贸发展新业态新空间

“十三五”时期,中国对外开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市场规模优势更加明显、对外贸易创历史新高、利用外资实现重大突破、对外投资合作有序发展……这些,不仅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伟大历史性成就作出重要贡献,更为“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十四五”时期,是中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前不久,《“十四五”商务发展规划》正式印发,明确35项重点工作,为今后五年对外开放绘制了施工图。

今年1—6月,中国外贸进出口增长27.1%,规模创历史新高。其中,跨境电商进出口增长28.6%,市场采购出口增长49.1%,海外仓超1900个。中国外贸不仅保持了较好的恢复态势,而且外贸新业态加快培育、新模式层出不穷、新空间不断壮大。

AI实时翻译直播,机械设备远程诊断,牛奶生产、包装、运输、销售全程可追溯……记者在采访中发现,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外贸主体正在主动进行数字化转型,从全新的维度拓展贸易空间,服务海内外客户。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十四五”商务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加快数字技术与贸易发展深度融合,提升发展贸易新业态,拓展贸易发展新空间”,并给出一系列支持举措,将为企业外贸业务的发展提供更大机遇。

外贸场景不断拓宽

近年来,随着数字技术快速发展,外贸领域的新业态新模式层出不穷、不断涌现,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特征更加明显。《“十四五”商务发展规划》(简称《规划》)提出“提升贸易数字化水平”“加快贸易全链条数字化赋能”“促进跨境电商健康持续创新发展”等举措,就是着眼于外贸场景不断拓宽的现实。

“现在做外贸更方便了!”几个月前,广东东莞吉拓户外用品公司总经理刘诗蕴收到一封海外邮件。原来,一支国外知名登山队准备攀登喜马拉雅山,在社交媒体上看到吉拓帐篷产品的介绍,非常喜欢,便前来询问。刘诗蕴说,自家的帐篷目前每年销售金额过亿元,不少海外客户都是通过社交媒体、短视频上的智能引流进行交易。

事实上,这还只是外贸场景拓展的简单形式。数字技术对外贸的影响越来越深入。

“这款电动车的外形设计非常时尚,符合很多人的审美。”一位中国电动车卖家用中文对自己的产品进行解说,千里之外的手机屏幕上,就会实时显示英语、俄语、西班牙语等不同语种的实时翻译,全球各地消费者都可以在直播间看到自己熟悉的语言。

“去年天猫‘双11’期间,速卖通联合阿里巴巴达摩院推出全球首个AI(人工智能)实时翻译直播,可同时进行多语种翻译,让中国商家用中文一键开播,可覆盖全球逾10亿消费者。”全球速卖通总经理王明强对本报记者说,速卖通成立11年以来,持续不断地在供给体系、物流供应链和技术等方面搭建、升级、完善基础设施,不断强化平台各项能力。如今,作为一个货品丰富的全品类电商平台,速卖通背靠中国规模最大、门类最齐全、装备最完善的制造业体系,借助数字技术的应用,已经能够精准匹配海外需求和国内供应链,帮助商家打造有竞争力的外贸增长点。

商务部对外贸易司司长李兴乾表示,新的数字技术和数字工具正在推动外贸全流程各环节优化提升,同时利用数据集成,加强资源对接和信息共享。数字展会、社交电商、产品众筹、大数据营销等成为重要的数字化营销手段。有的地方搭建了线上综合服务平台,用“一单联通”整合海关、运输、转运等环节,物流成本能够降低30%;有的企业通过数据分析,把全球商品和订单进行系统化整合,能够实现智能化的处理和分发,3个月内就在新市场开发中进入同业的前三名,体现了非常强的竞争力。

“一批中国企业和中国品牌获得了国际市场的认可,‘中国经验’‘中国方案’已经成为世界跨境电商发展的新样本,为各个国家发展电商提供了借鉴。”李兴乾说。

企业抢抓数字机遇

推动进出口向高端化、精细化发展,推动贸易主体数字化转型,深入开展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试点建设,积极发展研发、设计、维修、咨询、检验检测等领域服务外包……《规划》对于如何进一步促进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发展、培育贸易发展新动能作出了细致的部署。对此,不少企业纷纷响应,主动抢抓下一个五年数字技术发展带来的新机遇。

有的依靠数字技术,扎实提升产品质量。

作为中粮集团旗下专业化乳品公司,蒙牛集团的产品远销新加坡、马来西亚、缅甸、菲律宾、柬埔寨、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多个国家和地区,出口产品涵盖常温奶、低温奶、冰淇淋三大品类30多个产品。今年4月,蒙牛的风味发酵乳在美国洛杉矶顺利通关,创造了中国国产酸奶首次出口美国的新纪录。

蒙牛集团总裁卢敏放告诉本报记者,数字技术对于企业严控产品质量起到了重要作用。“我们通过持续完善‘从牧草到奶杯’的全产业链质量管理体系,用数字化、智能化手段覆盖养殖、加工、物流等各个环节,全封闭监控生产、全流程动态检验,确保每一包牛奶质量过硬、品质上乘。”卢敏放说,2020年,蒙牛就开始推进数字化战略项目,开展智慧供应链试点,通过数字技术来为进出口贸易赋能,更好地助力中国乳业“走出去”“引进来”,提升中国乳业的国际化形象。

有的借助数字技术,提供周到的后期服务。

“小绿小绿,机械支腿无动作,请给出诊断建议!”

“支腿无动作可能情况包括……”

不久前,中联重科开发的基于语音交互的“AI专家诊断系统V2.0”正式发布上线。这套AI专家诊断系统是行业内首个结合了AI语义理解、语音识别和专家库的产品,它的上线,不仅使得工程机械智能化水平上了一个新台阶,也为远程服务海外用户提供了新途径。

中联重科海外公司常务副总经理李宾表示,中联重科通过工业互联网平台的数字化应用,助力海外客户降本、提效、创新商业模式,实现客户价值最大化。例如,在印尼,客户通过中联重科提供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可以实时了解到自己购买设备的开工、定位、轨迹、工况等信息,设备如有定位、操作异常或出现故障时,平台会及时将操作意见反馈给客户,提升设备的工作状态及使用效率。

“不仅如此,借助数字技术,我们还能实现业务操作自动化、单据无纸化、审批自动化。销售回款业务也全面实现了视频面签、电子合同、电子签收、电子对账、自助还款、扫码支付等数字化场景的应用。”李宾对本报记者说。

政策助力外贸升级

“《规划》研判了未来五年商务发展面临的内外部形势,顺应数字化、绿色等新发展趋势,充分考虑前瞻性,同时精心筹划一批切实可行的工作抓手,确保规划可操作、能落地。”商务部综合司负责人在解读《规划》时说。

事实上,各地都在积极响应数字技术的发展,主动培育外贸发展新业态新空间。在青海,首届中国(青海)国际生态博览会瞄准新业态、新产品、新技术多渠道开展,促外贸取得了较好效果;在浙江,杭州积极打造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国家金融科技创新发展试验区和全球一流的跨境电商示范中心……

北京师范大学“一带一路”学院研究员万喆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大数据、云计算、5G通信等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深刻影响着社会的运行模式,改变着供给端与消费端。无论是跨境电商还是移动支付,抑或是AI直播,数字技术在重塑贸易实现形式的同时,也创造了更多合作机遇。在此背景下,《规划》提出一系列拓展外贸新业态新空间的具体举措,展现了明确的目标、清晰的方向和实现的途径。

“目前,我国无论是货物贸易还是服务贸易,都有提升空间。《规划》强调做强中国商品与中国服务的品牌,就是为了提升未来五年外贸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广大企业要用好新技术,一方面促进绿色发展,实现更为低碳的贸易;另一方面要主动丰富贸易内涵,将单纯的产品与服务向质量、理念、设计等深层次领域拓展。”万喆说。

梦饷集团跨境业务负责人表示,《规划》关于培育外贸新动能的内容,给企业跨境电商业务发展带来了新契机。目前,企业正在积极部署“云仓储”,与仓库企业签订合同,办理账册转移锁定库存,从而让外贸商品得到更高效的物流管理。“下一步,我们将持续发力美妆、个护、保健、食品、母婴、电器等品类,覆盖全国保税仓,在帮助新品牌进入中国市场的同时,帮助成熟品牌进一步扩大销售,更好地服务供需两端。”该负责人说。

王明强表示,《规划》提出“鼓励引导多元主体建设海外仓,培育一批在信息化建设、智能化发展、多元化服务、本地化经营方面特色鲜明的代表性海外仓”,显然有助于企业相关业务的持续发展。

“目前,我们在11个国家有超过30个海外仓,面积100万平方米,海外仓商品数达到20万。通过海外仓,速卖通已经可以实现在重点市场西班牙和法国本地3日达、欧洲其他地区7日达,极大地缩短了物流时间。接下来,速卖通将以《规划》为指引,继续深耕海外仓的规模化升级,进行更深入的布局。”王明强说。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