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运护航经贸复苏 “新基建”渐成新引擎

今年7月11日是第十七个“中国航海日”。“中国航海日”活动组委会日前发布的《2021年中国航海日公告》称,我国约95%的国际贸易货物量是通过海运完成的,海运在保障国际物流供应链畅通、促进世界经贸发展、维护国家海外权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2021年中国航海日主论坛以线上形式举行。相关专家学者齐聚“云端”,就中国航运业发展情况、如何实现航运业高质量发展,以及航运业未来的发展趋势等相关问题发表了观点。

交通运输部副部长兼中国海上搜救中心主任赵冲久介绍说,航运业是服务内外经济循环、促进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桥梁和纽带。七十多年来,我国航运业经历了从“瓶颈制约”到“初步缓解”,再到“基本适应”和“部分领域适度超前”的奋斗历程,我国已成为具有影响力的航运大国。

面对疫情带来的困难和挑战,赵冲久表示,航运业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发力:一要攻坚克难,保障国际物流供应链安全稳定畅通,当好对外开放合作的“主力军”,增强全球航运资源集聚和要素配置能力;二要补齐内河航运基础设施短板,推进航运业统筹融合发展,推进运输结构调整,深化改革创新;三要坚持创新引领,加快航运数字化转型,推进全面绿色转型,实现高水平安全与高质量发展良性互动;四要继续弘扬丝路精神和航海精神,不断丰富航海精神谱系内涵,传承发扬航运历史文化,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大军。

图片

“海运对我国经贸复苏发挥着强大的支撑作用。”中国远洋海运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许立荣介绍说,去年受到疫情冲击,在全球经济萎缩的背景下,海运承担了我国绝大部分的外贸货物运输量,为我国实现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增长贡献巨大。

交通运输部水运科学研究院院长费维军认为,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构建“双循环”发展新格局要求进一步发挥水运新优势,需要做到以下几点:发挥内河航道与沿海水上通道的“黄金水道”功能,使其成为内循环发展的大动脉;巩固远洋航运在支撑高水平对外开放和维护国际供应链稳定的地位和作用,使其成为外循环发展的大通道;提升港口现代化管理与服务水平,大力发展多式联运,使其成为双循环联动发展的大枢纽。

图片

中国交通建设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彤宙表示,我国航运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时代已经过去,以现代科技特别是新一代信息科技为支撑,以智慧港口、智能航运、绿色航道为代表的航运“新基建”,逐渐成为推动航运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沿海港口进入了结构优化、功能拓展、科技创新和软实力强化的重要阶段,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国际枢纽港口成为新目标,以自动化集装箱码头为重点的智慧港口建设成为主流。

来源:中国贸易新闻网

运价还在涨,出口企业挺难的!

伴随企业出口能力逐步恢复,海外客户补货需求增加,中国外贸不仅实现企稳,甚至持续回暖。但出乎很多企业预料的是,当前海运运力大幅下降,运价持续上涨,甚至出现了“一舱难求”和“一箱难求”的行情,给外贸稳定发展增加了不确定因素。


运价上涨舱箱难求


李艳伟从东北到广东闯荡多年,现在是中山市欣尔绮照明电器有限公司总经理。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这家灯具企业一路闯难关,可现在李艳伟明显感觉生意难做,最近的海运费上涨就是摆在她面前的一道难题。


“比起之前,现在的海运费上涨了好几倍。”李艳伟说,虽然公司采用FOB报价,由客户及其货代公司找船并付运费,自己不用承担多余成本,但运费上涨势必通过各种渠道影响与贸易伙伴的合作。“客户会减少订单。有的客户对交期催得紧,也有客户会压低我们的价格。”


不仅运费上涨,“一舱难求”和“一箱难求”的问题也在短期内使出口企业受到影响。广东展丰智能设备有限公司销售总监彭新伟在接受国际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公司主要生产气钉等产品,出口到欧洲和美国、日本等地。这些地区都处在热门航线上,船和集装箱都非常紧缺,需要船进港才能拿到S/O(装货单)。“我们有一笔货物,五六十个柜,压了将近一个月才出货,一不小心就会影响交期。”


记者在福步外贸论坛上看到,很多出口企业人士吐槽货运费用上涨和缺船缺箱的问题,这一状况不仅使得货代公司和船公司挑柜甚至坐地起价,也增加了外贸企业违约的风险。


中国对外贸易经济合作企业协会副会长蔡家祥在接受国际商报记者采访时说,整体来看,目前远洋运价比年初翻了好几番,其中美东航线运价最高5500美元/箱,欧洲航线最高5000美元/箱。


上海航运交易所最新发布的数据显示,11月27日当周中国出口集装箱运输市场延续高位行情,多条远洋航线运价有不同程度上升。中国出口集装箱运价综合指数为1198.72点,比前一期上涨4.6%。今年以来的情况也是屡屡突破历年高点。


需要提前筹谋应对


疫情之下,海运为何会出现如此强势的行情?蔡家祥分析,年初疫情暴发之后,出口急剧下降,国际班轮公司大幅减小运力。随着中国疫情得到控制,海外订单增加,中国出口快速复苏且集中出运,国际班轮公司却没有及时恢复运力和航班密度,导致缺舱位又缺空箱的现象,造成运价暴涨。
业内人士认为,造成缺仓位缺空箱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国外疫情防控措施普遍升级使得船到岸后需要滞留和查验很长时间,很难及时返回。船从中国港口发出多回来少导致运力不足,不仅价格持续高涨,而且船舱和集装箱难求。


这波海运行情目前给外贸企业带来多大程度的影响?彭新伟透露,其对不同的企业影响不同:对于FOB报价的企业,直接影响暂不明显,但如果持续时间太长,客户很可能重新进行价格谈判。无论采用何种报价,货物不能及时出运都会造成积压,增加仓储成本,而且企业需要提前生产和订舱发货,增加了不确定性。


蔡家祥表示,目前中国外贸企业80%~90%采用FOB报价,运价上涨对企业出口没有太大影响。“但如果运价长期涨下去势必导致买家让中国出口商分担部分成本,从而侵蚀中国出口企业的利润。”
此外,蔡家祥强调,在客观原因基础上,班轮联盟从原来的4家减为3家,市场集中度更高,更容易集体联合决策,此次减运力和提运价与此不无关系。缓解当前困境既有赖于增加运力供给,加强各国间的沟通与合作,让查验在符合防疫要求基础上更加便捷高效;也有赖于依法进行反垄断调查,规范班轮行业的定价机制,防止运价大起大落而影响贸易。

来源:中国商务新闻网

纺织品服装出口利好“扎堆”

受国内“双11”、国外圣诞节前备货等利好因素影响,11月份中国纺织服装市场成交良好,加之秋冬返单、夏装及家纺订单需求良好,国内精梳系列纱线成交好转,其中精梳紧密60支纱线持续紧张,11月份价格累计上涨2000元/吨左右。业内人士预计,随着国内春节临近,疫苗在国内外被广泛应用,国外纺织品服装需求边际或将继续向好,中国纺织品服装出口表现有望继续好转。

海关数据显示,2020年11月,中国纺织服装出口245.8亿美元,同比增长13.5%。其中,纺织品出口120.3亿美元,同比增长21.8%;服装出口125.5亿美元,同比增长3.55%。

2020年1-11月,中国纺织服装出口2652.1亿美元,同比增长9.9%。其中,纺织品出口1416.5亿美元,同比增长31%;服装出口1235.6亿美元,同比下降10.22%。

从11月份纺织服装出口情况可以看出,国外疫情仍较为严重,中国口罩、防护服等纺织品出口仍保持30%以上的高增速。“随着冬季深入,流感多发,疫情反复,国外消费者防护习惯养成,中国口罩、防护服等纺织品出口仍将保持高速增长,并有望整体带动纺织品服装同比继续向好。”卓创资讯分析师刘杰表示。

11月传统的纺织品服装及衣着附件出口同比延续今年下半年以来的小幅增长趋势,但环比出现正增长,主要原因有两方面:一方面,11月订单表现分化,但整体向好。虽然国内“双11”、圣诞节订单接近尾声,但“双12”订单、秋冬返单、夏装及家纺订单需求放量,支撑11月纺织品服装出口较10月份好转。据卓创资讯了解,月内精梳、半精梳纱线订单多排单至12月底,部分精梳紧密60支系列纱线排单至1月中下旬,吨纱利润1000元/吨左右,纺企维持70%左右高负荷加速赶单。而受季节性需求回落、进口纱及新疆纱冲击影响,气流纺、普梳低端纱线订单不佳,价格难涨,加工亏损,部分企业开始限产。

另一方面,原料价格震荡上涨。“随着国庆节前低价棉消耗完毕,纺织企业陆续点价新疆棉或采购进口棉,棉花成本比国庆节前提高3000元/吨左右,棉纺企业挺价心态强烈。受家纺、夏装订单支撑,下游企业陆续补库,纱线价格应声上涨,其中11、12月部分包漂白纱线品种价格上涨500元~1000元/吨,精梳60支及以上产品价格上涨2500元/吨,棉纺企业亏损幅度减轻,其中精梳系列纱线吨纱盈利1000元/吨左右,气流纺等品种仍陷亏损。”刘杰表示,受季节性订单影响,预计棉纱需求分化情况或持续至春节前,企业应密切关注原料异动。

短期来看,随着春节到来,国内外下游客户将陆续补库、赶单,刘杰认为,12月份中国纺织品服装出口环比或将继续增长,口罩、防护用纺织品出口仍有望继续放量。从卓创资讯最新调研情况来看,当前棉纱订单多持续至12月底,部分企业持续至1月中下旬,预计春节前纺织品服装库存或将保持低位,产品价格也将震荡偏强。

长期来看,随着疫情逐渐得到控制以及疫苗的大规模应用,全球各国刺激政策加码,宏观经济面持续向好格局不变,加之RCEP签订或将利好中国纺织品服装出口,全球纺织品服装市场或将呈现继续向好趋势。

来源:中国商务新闻网

印尼政府拟推出9项煤炭下游产业鼓励政策

据CNBC印尼网站12月16日报道,为促进煤炭下游产业发展,印尼政府拟出台一系列鼓励政策支持。日前,印尼矿能部部长特别顾问伊尔万迪对媒体介绍称,印尼矿能部正与其他政府部门合作探讨出台9项鼓励政策,以推动媒体下游产业的快速发展。


上述鼓励政策包括:用于汽化的煤炭矿业税降为零;汽化用煤炭专门计价;相关企业的矿业许可证期限与煤炭汽化项目的经济年限持平;根据煤炭汽化项目的经济年限给予企业所得税减免优惠;取消煤炭合成气加工过程的增值税;取消项目建设当地成分的增值税;确立汽化产品的市场指导价;转移煤炭汽化产品所替代的液化石油气享受的补贴份额;确定产品收购人(拟指定为国家石油公司)等。

来源:中国商务新闻网

战略性新兴产业迎更多中长期资金

随着一揽子金融政策精准发力,战略性新兴产业正迎来更多中长期资金。《经济参考报》记者获悉,监管部门要求银行扩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的中长期贷款投放。新兴产业发展基金等政府引导基金也将进一步发挥作用,加大对新兴产业中小企业的资金支持。地方层面,近一个月,江苏、上海、河南等地银保监局均明确,从银行信贷、保险、资管产品等多方面入手,拓宽战略性新兴产业融资渠道。


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的业内人士表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需要全周期、多方面的金融支持。在间接融资方面,建议适当放宽商业银行不良容忍度,提高商业银行业务积极性;在直接融资方面,加快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激活主板市场,继续培育和壮大科创板。


当前,战略性新兴产业正加速引领经济转型升级,融资需求高涨。“由于相关企业技术升级和更新换代很快,为保持行业地位及市场份额,我们需要不断地进行技术研发积累、储备人才和建立创新机制,对直接融资尤其是股权融资的需求相当高,且资金需求期限长。”杭州安恒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范渊表示。


不过,部分企业的融资需求难以得到有效满足。中国银行研究院研究员范若滢说,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大量企业具有“轻资产、高成长、高波动”的发展特征,而传统商业银行信贷发放往往“重盈收、重担保、重抵押”,二者存在天然的错配,导致企业较难从传统的商业银行体系中获取资金支持,增加了间接融资难度。此外,由于前期我国境内上市制度和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不够完善,直接融资需求也难以得到满足。


围绕间接和直接融资痛点,多部门政策正集中发力。银保监会表示,将引导和督促银行保险机构加大对制造业支持力度,强化对先进制造业、高技术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金融支持,积极帮扶暂时遇到困难的企业脱困,引导和督促大型银行发挥“头雁”作用,提升服务制造业的战略层级。国家发展改革委副秘书长赵辰昕日前表示,将加大力度充分发挥政府资金引导作用,推动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基金、国家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等新兴产业发展基金,优先在受到表彰的地方设立子基金,支持集群内的优质中小企业快速成长。


地方政策也密集落地,近一个月内,江苏、重庆、上海、河南等地均明确,拓宽战略性新兴产业融资渠道。例如,江苏提出,鼓励保险资金、符合条件的资产管理产品通过市场化方式投资产业基金,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的投资力度。针对“轻资产、未盈利”的科技创新企业,综合运用知识产权质押、股权质押、税基贷等多种产品予以支持。


在政策引导下,银行等金融机构纷纷行动,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和资源倾斜。以中信银行为例,日前该行与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龙头企业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签署总对总战略合作协议。
在实践中,商业银行不断创新金融服务模式,探索投贷联动等多种模式为新兴产业“输血”。“位于深圳的一家创新科技公司主营智能驾驶相关产品。为了解决该公司的资金需求,我行通过投贷联动业务结合政策性担保,为公司提供了1000万元授信。此外还推荐合作机构向这家公司进行了500万元的股权投资,债权加股权,多方位支持该公司的发展。”杭州银行相关负责人在接受采访时表示。


直接融资支持方面,政府引导基金在投资引导方面持续发挥重要作用。“目前国内已设立的政府引导基金中,除投向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的PPP基金外,产业类引导基金和创投类引导基金基本上都投向战略性新兴产业。”清科集团合伙人、清科母基金管理合伙人符星华说,作为转变财政投入方式的重要工具,政府引导基金一方面通过直接对新兴产业企业进行资金支持,加速新兴产业转型升级;另一方面通过出资设立子基金,成倍地发挥财政资金的效用,吸引更多社会资本向特定区域和产业聚集。


据清科研究中心统计,截至2020年第一季度,我国已设立的产业类引导基金数量达到1033支,已到位规模2.94万亿元,主要围绕制造业以及相关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投类政府引导基金数量达到505支,已到位规模0.61万亿元,主要围绕地区中小企业发展、科创企业、高新技术企业以及战略性新兴产业,尤其针对种子期、初创期企业。


科创板也为相关企业提供更加便利化的资本市场融资渠道。Wind数据显示,截至6月24日,今年上市的45家科创板企业中,生物医药有11家,智能制造装备产业、新兴软件和新型信息技术服务、下一代信息网络产业分别有7家、7家和5家。


业内指出,战略性新兴产业融资方式仍需进一步完善。范若滢建议,下一步可适当放宽商业银行不良容忍度,或给予更长期限的考核时间跨度,提高商业银行业务积极性。中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王军也表示,需加快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激活主板市场,继续培育和壮大科创板,并将其经验推广至创业板乃至主板。


范渊表示,科创板是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蓄水池,当前相关企业再融资等规则尚处于意见征集期,相关条款及配套文件尚未落地,希望科创板有关再融资、并购重组、设立基金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尽快落地,引导社会资本广泛参与,助推企业快速发展。

来源:经济参考报

稳外贸 中欧班列“加速跑”

今年以来,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球,国际运输受到严重影响,飞驰在亚欧大陆上的中欧班列挑起了陆路运输的“大梁”。截至11月5日,今年中欧班列开行达10180列,超过去年全年开行量,运送货物92.7万标箱,同比增长54%,往返综合重箱率达98.3%,再创新纪录。

畅通国际物流通道

疫情之下,国际海运、空运不同程度受阻,中欧班列却凭借运时短、成本低、运能大、分段运输、不涉及人员检疫等优势逆势增长,不仅把紧缺的防疫抗疫物资、必要的生产生活物资源源不断地送达欧洲国家,也把大量国外优质产品运到中国。

目前,中欧班列的运输网络已通达20多个欧洲国家的90多个城市。今年以来,经阿拉山口口岸和霍尔果斯口岸进出境中欧班列均超过4000列,经满洲里口岸进出境中欧班列超过3000列,经二连浩特口岸进出境的中欧班列超过2000列,涨幅最大,达53.4%。

今年“双11”,中欧班列助力中欧商家与消费者共享红利,超过400万件包裹通过中欧班列送达欧洲。首列跨境电商专列“菜鸟号”在11月初就满载20万件包裹驶向欧洲。

商务部研究院服务贸易研究所所长李俊对国际商报记者表示,中欧班列作为“一带一路”建设的标志性项目,是中国拓展国际物流通道、打开对外经贸合作新格局的一大创新型举措。中欧班列开行以来,开行量年年增长,尤其是今年疫情之下仍逆势增长,凸显了其在国际物流通道功能以及促进外贸稳定增长方面的独特作用。

助力稳外贸

中欧班列加速奔跑,开行量和发送量实现稳步增长,有助于推动班列沿线国家恢复经济,为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提供强大动力,也为稳外贸发挥了重要作用。

商务部研究院美洲与大洋洲研究所副所长周密从外贸发展的三方面力量对国际商报记者分析:从需求端来看,疫情之下各国生产活动普遍放缓给需求的满足造成较大困难,而中欧班列为沿线国家和地区提供了有效满足其需求的机会;从供给端看,在疫情等不确定因素影响下国际市场需求总体萎缩,而各国仍希望扩大本国商品出口,中国市场的巨大需求为沿线国家出口提供了很好的环境和条件,中欧班列本身也满足了沿线国家的出口需求;从贸易的实现来看,在其他物流运输方式因疫情影响受限的情况下,中欧班列运行相对稳定,以陆路运输为主要方式,为供需双向满足创造了更为稳定的条件。

周密表示,中欧班列在稳外贸方面的作用,一方面使得供需更好衔接,另一方面通过贸易支撑地区经济复苏和一些新的经济活动的产生,都有利于对外贸易的稳定。这不仅是为了中国自身,也为沿线国家在危机下协同发挥各自力量创造了更为稳定和有效的条件。

李俊分析,比海运运时短、空运成本低,中欧班列所具有的优势使得外贸企业在运输方式上有了更多元化的选择,除传统海运、空运外又多了陆路运输、铁路运输等方式,这对提高外贸领域的抗风险能力具有重要作用。比如今年受疫情影响,海运、空运受阻,中欧班列却实现逆势增长;当前海运市场运价上涨,甚至出现“一箱难求”的现象,中欧班列又迎来外运高峰。

中欧班列不仅是货物运输的载体,也是将沿线国家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纽带。李俊表示,中欧班列的开通使得中国的贸易格局从以前主要以海洋运输方式而形成贸易伙伴,转向着力拓展与中国陆路连接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促进了海陆互济的贸易格局,与欧洲国家的经贸伙伴关系也因之更加紧密。从这个角度来说,中欧班列的运行对拓展中国外贸市场多元化,尤其是重点开拓“一带一路”沿线市场,包括加强中国与欧洲国家间的贸易往来也将发挥重要作用。

来源:中国商务新闻网

多项双边协定落地 中国对外开放再提速

近日,多个双边投资贸易协定利好接连落地,开启了更大范围的国际合作空间。分析指出,实施自贸区提升战略是高水平对外开放的重要载体,随着自贸网络的拓宽,我国对外开放将向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迈进。
2020年12月30日,中欧领导人共同宣布如期完成中欧投资协定谈判。商务部条法司负责人介绍,协定涉及领域远远超越传统双边投资协定,谈判成果涵盖市场准入承诺、公平竞争规则、可持续发展和争端解决四方面内容。商务部表示,随着协定落地,双向投资将进一步拓宽度、谋深度,迈向“深耕细作”新阶段。

紧随中欧投资协定之后,利好不断传来。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毛里求斯共和国政府自由贸易协定》生效实施。根据协定,双方在货物贸易领域实现高水平自由化安排,同意在农业、金融、医疗、旅游等多个领域开展经济技术合作。

同日,我国与蒙古国相互实施在《亚太贸易协定》项下的关税减让安排。根据安排,蒙古国对366个税目削减关税,平均降税幅度24.2%。同时,我国在《亚太贸易协定》项下的关税减让安排适用于蒙古国。

商务部研究院副研究员庞超然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表示,未来,我国还将加快自贸区全球布局,逐步提升协定的深度和广度,积极拓展经贸合作“朋友圈”,提升我国双边贸易自由化便利化水平,服务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

来源:经济参考报